解绶辞尘网,停车理石筵。
金花何地布,宝月几时圆。
殿古苍苔积,台空紫蔓县。
那知临净土,烦恼障无边。
赏析:
“解绶辞尘网,停车理石筵。”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解下官印、摆脱官场纠缠后,来到一座废弃的寺院休息的场景。诗人通过“解绶”和“停车”这两个动作,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从繁忙的政务生活中解脱出来,暂时放下一切杂念,享受片刻宁静的心情。同时,“理石筵”(整理石桌)这一细节也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
“金花何地布,宝月几时圆?”这两句诗进一步展开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金花”在这里指的是佛家所说的五颜六色的佛花,象征着佛教的庄严与神圣;而“宝月”则是指圆满无缺的月亮,寓意着人生的圆满与完美。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美好的景象,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认同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短暂、无常的悲哀。
“殿古苍苔积,台空紫蔓县。”这两句诗描绘了废弃寺院内破败的景象。殿宇虽然古老,但上面长满了苍苔,显得有些荒凉;台榭虽然空旷,但四周长满了紫色的藤蔓,给人一种岁月流转、物是人非的感觉。这种景象既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也暗含了人生沧桑、世事变迁的主题。
“那知临净土,烦恼障无边。”最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净土(理想中的修行之地)的向往以及对烦恼(指世俗的欲望、执着等)的深刻认识。诗人明白,只有在远离世俗纷扰的地方,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同时,这也暗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物质追求和个人成就,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废弃寺院的描述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修行和自然美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