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隔江水,仿佛若可睹。
风吹蒹葭雪,飘荡知何处?
美人有瑶瑟,清奏含太古。
高楼明月夜,惆怅为谁鼓?

王守仁赴谪诗赏析

赴谪,是古人对贬官或流放的委婉说法。王守仁(王阳明)在正德元年(1506年)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长的历史事件中写下了《赴谪诗五十五首·其一》。这首诗描绘了他身处逆境中仍保持儒家精神风貌的心境,体现了他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

“一日怀抑之也”,表达了王守仁面对艰难险阻时内心的挣扎与忧虑。他深知自己的仕途多舛,却也坚守着内心的信念,不为外物所动摇。“抑之之赠既尝答以三”一句,反映了他对友人劝慰的回应,既谦虚又坚定,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处世态度。

“美人隔江水,仿佛可睹”,以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喻自己被贬后孤独寂寞的处境,但同时也暗示着他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风吹蒹葭雪,飘荡知何处?”则形象地描绘了风起时的萧瑟景象,暗喻自己漂泊不定的命运和心中的迷茫。

“美人有瑶瑟,清奏含太古。”通过美人手中的瑶瑟,王守仁表达了自己对古代音乐之美的向往,同时也抒发了对和谐与美好的追求。“高楼明月夜,惆怅为谁鼓?”则直接表达了他的悲愁之情——在月夜高楼上弹琴,不知为谁而鼓。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守仁的个人情感经历,也折射出其心学的哲学理念。他认为人应随遇而安,即使处于困境之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正如他在诗中所表现的那样。

王守仁的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一位思想家在政治风波中依然保持高尚情操的风采,也让后人深刻理解到了坚持真理、坚守信念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