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庐曾有约,相携尚无时。
去事多翻覆,来踪岂前知?
斜月满虚牖,树影何参差。
林风正萧瑟,惊鹊无宁枝。
邈彼二三子,惄焉劳我思。
注释:
- 衡庐曾有约,相携尚无时。
- “衡庐”:指衡州(今湖南衡阳市)的庐山。
- “相携”: 相互搀扶、伴随。
- “尚无时”:没有机会或者时间。
- 去事多翻覆,来踪岂前知?
- “去事”:过去的事情。
- “翻覆”:变化无常。
- “来踪”:来的踪迹或者动向。
- “前知”:预先知道。
- 斜月满虚牖,树影何参差。
- “虚牖”:空荡荡的窗户。
- “树影”:树的影子。
- “参差”:不整齐的样子。
- 林风正萧瑟,惊鹊无宁枝。
- “林风”:树林中吹来风。
- “萧瑟”:形容草木声音凄凉,也用来描写秋风声。
- “惊鹊”:被惊吓的乌鸦。
- “无宁枝”:没有安稳的地方。
- 邈彼二三子,惄焉劳我思。
- “邈”:远的意思。
- “二三子”:泛指一些朋友或者同辈人。
- “惄”:忧伤、愁闷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赴谪贵阳龙场驿作。全诗抒发了诗人对于即将离别的朋友的思念之情。
首句“衡庐曾有约,相携尚无时”,诗人回忆起与朋友们曾经约定一起游历庐山的情景,然而却没有时间能够实现这个约定。这种无奈和遗憾的情感充满了诗篇。
次句“去事多翻覆,来踪岂前知”,诗人感叹过去的事情总是多变,难以预料,而未来的情况更是无法预知。这种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
第三句“斜月满虚牖,树影何参差”,描述了夜晚的景象,月光斜照进空荡荡的窗户,树影斑驳不定,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寂寞的感觉。这种静谧的画面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
最后一句“林风正萧瑟,惊鹊无宁枝”,描写了树林中的风吹动树叶发出萧瑟的声音,惊动了树上的乌鸦,它们没有安宁的地方可以栖息。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情感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静谧而又寂寥的场景中。同时,诗人也通过对于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