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日堠亭阴,兹言在野深。
临餐因忘肉,独酌更知心。
道与中人语,身宜下位沉。
昔贤伤不遇,非独子如今。

建昌日暮举火于丰安堠亭与邑博陈嘉宾谈

斜日堠亭阴,兹言在野深。

临餐因忘肉,独酌更知心。

道与中人语,身宜下位沉。

昔贤伤不遇,非独子如今。

注释解析:

  1. 诗句一:“斜日堠亭阴,兹言在野深。”
  • “斜日”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亭”是古代用来传递信息的站点,常设在重要路口以供行人休息。“阴”字形容天色渐暗,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沉思的气氛。
  • “兹言在野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和沉思。
  1. 译文:
    在建昌的夕阳下,我在丰安的亭子中点燃了火炉,与当地的官员陈嘉宾谈论着世事。

  2.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夕阳、亭子和自然的美景构成了一幅宁静的图景,而诗人在其中的独处,更是增添了几分孤寂和深沉。通过这样的场景设置,诗人展现了其内心的世界,以及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

  3. 诗句二:“临餐因忘肉,独酌更知心。”

  • “临餐因忘肉”意味着在用餐时忘记了食物本身,更加专注于与人的交流和思想沟通。这反映了诗人在交流中寻求心灵上的共鸣。
  • “独酌更知心”则是说,当独自一人饮酒的时候,更能体会到内心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这里的“独”字强调了诗人的孤独感,但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反思和寻找答案的方式。
  1. 译文:
    我边喝酒边思考问题,因为一个人的时候更能体会到自己心中的那份情感。

  2. 赏析:
    此句中的“独酌”与前文的“临餐因忘肉”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孤独和自省。这种独自的状态使得诗人能够更好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内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

  3. 诗句三:“道与中人语,身宜下位沉。”

  • “道与中人语”可能指的是诗人在与他人讨论时,注重言辞的选择和表达方式,希望能够达到心灵的相通和理解。
  • “身宜下位沉”则反映了诗人的谦逊态度,愿意放下身段,从基层做起,以此来接近人民、了解民情,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1. 译文:
    我通过对话来表达我的思想和看法,因为我深知自己的地位较低,需要谦虚地学习。

  2. 赏析:
    这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和务实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民众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诗人愿意放下架子,亲自去感受人民的疾苦和需求,这是值得称道的人文情怀。

  3. 诗句四:“昔贤伤不遇,非独子如今。”

  • “昔贤伤不遇”指的是历史上那些有才华的人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机会。这种历史的遗憾让诗人感到惋惜。
  • “非独子如今”则是一种反讽,指出即使现在诗人遭遇困难,但他并不孤单,因为历史上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存在,说明他的遭遇并非孤立无援。
  1. 译文:
    历史上那些有才之士都曾因不被赏识而感到遗憾,现在我也正经历着这样的境遇,但我并不会因此感到孤单无助。

  2. 赏析: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接受,也表现了对历史先贤的理解和同情。它提醒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有其独特性,不应被时代的局限所束缚。诗人的这种心态是难能可贵的,它鼓励人们面对困境保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