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尺飞萝手自援,鸣泉数处弄潺湲。
半峰栖雾逢僧湿,绝径穿云见虎闲。
岸帻正宜岩石上,褰衣时傍竹林间。
夕阳翠巘看尤好,去路心知是下山。

注释:

大林寺寻讲经台,因循香炉峰侧下山。

千尺飞萝手自援,鸣泉数处弄潺湲。

半峰栖雾逢僧湿,绝径穿云见虎闲。

岸帻正宜岩石上,褰衣时傍竹林间。

夕阳翠巘看尤好,去路心知是下山。

译文:

在大林寺寻找讲经台,沿着香炉峰侧下山。

千尺高的藤蔓,用手就能攀援;泉水从几处流淌着声音。

在半山腰遇到僧人,他的衣服被山雾打湿;在一条小路中穿过云层,见到老虎闲适地行走。

在岩石上整理衣服,在竹林中披衣而行。

夕阳下的青山景色特别好看,我知道是下山的路了。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人在大林寺寻访讲经台后,沿着香炉峰侧下山。沿途所见的景物,如飞萝、鸣泉、雾、僧、虎等都被诗人所捕捉,并赋予以新的形象和情感。

首联“千尺飞萝手自援”,写诗人登山时所见之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山路高峻,藤萝垂挂千尺,人的手可以攀援到它。“手自援”三字用笔简洁传神,既写出了藤蔓的柔韧,又突出了攀登者的艰难。

颔联“鸣泉数处弄潺湲”,写诗人下山途中所见之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半山腰处,有几处泉水在潺潺流淌;那泉水的声音就像在奏乐一样。“弄潺湲”三字形象地写出了泉水的悦耳动听。

颈联“半峰栖雾逢僧湿”,写诗人下山途中所见之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山半腰,雾气弥漫,与僧人相遇,僧人的衣服被山雾打湿了。“逢僧”二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尾联“岸帻正宜岩石上,褰衣时傍竹林间”。“岸帻”即束发露髻的意思,是唐代的一种头饰,诗人在这里用它来形容自己登山时的打扮;“褰衣”即撩起衣服的意思,是形容自己在山下行走时的样子。

尾联“夕阳翠巘看尤好,去路心知是下山”。意思是说夕阳下的青山景色特别好看,我知道自己是在下山的路上。这两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全诗的收束之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