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遵西陆,新秋届在兹。
群英罢趋谒,夕漏滴多时。
肃肃繁露降,飘飘凉风吹。
兰蕤翳金井,梧叶下彤墀。
徙倚待清问,张灯照薄帷。
六经浩茫海,悠悠遗所思。
【注释】
流火:指农历七月的天气。遵:沿着。西陆:《易·说卦》:“离为日,为火,为夏。”《史记·天官书》:“斗魁曰天市星,牵牛初入于北斗端。其有天庙、天街、天狱、天閵、天泲,及钩陈之属。”秋分在七月中旬,故称“秋分”。群英:指朝廷中大臣们。趋谒:奔走朝见。漏:古代计时器,这里指时间。夕漏滴多时:即夜深漏长。肃肃:形容风声萧飒。繁露:犹言浓露。兰蕤:香木名。金井:井名,此处代指井边。梧桐:落叶乔木。梧叶:指梧桐树叶,此处代指庭院。徙倚:徘徊不定。清问:清冷的月色。张灯:点起灯火。薄帷:薄帘子。六经:六类儒家经典著作。浩茫:广大无边。悠悠:漫长、遥远。遗所思:遗忘自己的心思。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诗人任东宫学士,侍从太子李亨(唐肃宗)左右。诗中描写了中秋之夜的景色和心情。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开头两句“流火遵西陆,新秋届在兹”,写秋天的来临和夜晚的到来。“流火”是指秋季傍晚天空出现的第一抹斜晖。“遵”字表明太阳已经偏西,是傍晚时分。“西陆”就是西方,这里指西边的天空。“届”字意味着到达、降临。“新秋”指的是刚刚过去的秋季,“届在兹”就是说新的秋天降临到这地方。这两句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季节特征,营造了秋天的气氛。
第三句“群英罢趋谒,夕漏滴多时”,描写人们结束了一天的活动,晚上才回到住处休息的情景。“群英”是泛指朝廷中的大臣们。“罢趋谒”意思是结束了一天的朝拜活动。“夕漏滴多时”意思是夜深了,漏壶里的水一滴接一滴地落下。这一句写出了夜色已深。
第四句“肃肃繁露降,飘飘凉风吹”,描写了夜晚的景色。“肃肃”形容草木摇动的声音,“繁露”指浓密的露珠。“飘飘”形容微风拂过的感觉。“凉风”是微风的意思,这里用来表现夜晚的凉爽。这一句写出了夜晚的静谧与清凉。
第五句“兰蕤翳金井,梧叶下彤墀”,描述了庭院中的景致。“兰蕤”指兰花的枝叶,“翳”意为遮盖、覆盖。“金井”是井的美称,“彤墀”指红色的台阶或台阶上的红色栏杆。这一句写出了庭院的美丽与宁静。
第六句“徙倚待清问,张灯照薄帷”,描写了诗人独自徘徊等待的情景。“徙倚”意为徘徊不定。“清问”可以理解为月光清冷明亮。“张灯”指点起灯笼。这一句描绘了诗人孤独一人,等待友人来访的情景。
第七句“六经浩茫海,悠悠遗所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六经”指的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浩茫”表示广大无边。“悠悠”意味着悠长、深远。“遗所思”意思是遗忘了自己的思绪。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和夜晚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