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庞眉师,九载面石壁。
置心诸地外,人天杳俱寂。
经猿六时拜,谈鸟掌中食。
日出天地开,蔼然旌旗色。
衬施填恒河,结束俨帝释。
虽屈万乘尊,对者了不识。
一吐无圣言,顿扫有为迹。
归路甘雨移,青林杏花白。

【题解】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礼佛图》。诗人通过这幅画面,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注释】

  • 昔有庞眉师:从前有一个眉毛浓密的老师。
  • 九载面石壁:九年的时间面对着石头。
  • 置心诸地外:把心灵置于天地之外。
  • 人天杳俱寂:人的天界和天界的一切都静默无声。
  • 经猿六时拜:和尚们每天早晨都要向观音菩萨顶礼膜拜。
  • 谈鸟掌中食:和尚们在斋戒期间,用掌心托着食物吃。
  • 日出天地开:太阳从东方升起,天空开始明朗。
  • 蔼然旌旗色:旌旗的颜色显得庄重而威严。
  • 衬施填恒河:僧人用布条将恒河填满。
  • 结束俨帝释:僧袍下摆整齐,就像天上的帝释天一样。
  • 虽屈万乘尊,对者了不识:虽然受到万乘之尊的尊敬,但面对这幅画,我什么也看不见。
  • 一吐无圣言:这里指画家的笔法,没有使用华丽的语言表达佛法。
  • 顿扫有为迹:一下子把那些表面的、人为的痕迹都抹去了。
  • 归路甘雨移:回归的路上,甘霖滋润了大地。
  • 青林杏花白: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青翠的树林里开满了杏花,白色的花瓣在春风中飘落。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礼佛图》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这幅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诗的开头,诗人以“昔有庞眉师”起头,点明了画面中的人物是一位老师,他的眉毛很浓密。接着,诗人描述了这位老师面壁修行的情景,他用了九年的时间来面对石头,把自己的心灵置于天地之外,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诗人描绘了和尚们每日朝拜的场景,他们向观音菩萨顶礼膜拜,用掌心托着食物吃。这些细节描绘出了和尚们虔诚的一面。

诗人又描绘了太阳从东方升起,天空开始明朗的景象。这种景象象征着光明与希望,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

诗人用“蔼然旌旗色”来形容僧袍的颜色,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同时,诗人也用“衬施填恒河”来描绘了一幅僧人用布条将恒河填满的画面,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了佛教的力量与广大。

诗人描绘了一幅回归路上的场景,甘霖滋润了大地,万物复苏,青翠的树林里开满了杏花,白色的花瓣在春风中飘落。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珍惜当下,享受生命的美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