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南北限,茫茫吴楚,千里大江横。
金山聊砥柱,注海奔流,到此难停。
乱帆似织,有渔舟、短楫偏轻。
多战舰、填关塞隘,吹角画扬旌。
缘城。
神祠赛鼓,佛寺斋钟,做太平有庆。
凭远望、烟花琼院,龙虎金陵。
苍苍芦荻斜阳影,矗危樯、常带鸦声。
鸥鹭外、吹豚入夜堪惊。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根据平时积累的诗句和对全诗的理解作答即可。“金山聊砥柱”是写金山山势之高。从“到此难停”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登北固亭时的心情。“缘城”二句写城内景象:神祠赛鼓,佛寺斋钟。这些宗教活动都给百姓带来了太平喜庆。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眼中的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社会盛况。“苍苍芦荻斜阳影,矗危樯、常带鸦声”写景。“鸥鹭外”三字点明时间是在夜晚。夜幕降临之后,江上渔民开始捕鱼。“吹豚入夜堪惊”是说渔船上吹着笛子,发出的声音足以让人心惊胆战。
【答案】
译文:
谁将南北分隔开,茫茫吴楚,千里大江横。镇江金山像砥柱一样屹立在长江之中,汹涌的江水到这里难以再前行。
乱帆似织,有渔舟、短楫偏轻。多战舰填塞关隘,吹起角声画起旌旗。登上城墙,神祠里赛鼓喧天,佛寺中斋钟回荡。这里太平有庆,人们安居乐业,国家安定繁荣。凭远望烟花缭绕,龙凤呈祥的金陵城,远处烟霞映照出一片辉煌。夕阳下斜阳的影子洒在芦苇丛生的水边,矗立的桅杆常常带着乌鸦的叫声。晚上渔民吹着笛子,吹得江面上响起阵阵惊心动魄的声音。
赏析:
此词为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所作。当时作者正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他登上北固亭(位于长江北岸的名山)极目四望,感慨万千。此词即以所见所感为主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开头两句,写江南江北的广大地域。“谁将南北限”意为谁能将南北两地隔断呢。作者在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把长江两岸的自然景色写得非常雄伟壮观。“茫茫吴楚”指广阔无边的江南地区,“千里大”形容距离之遥,“横”则写出了江水之阔。“金山聊砥柱”意思是说,金山虽然不高,但它就像一根柱子一样耸立在江中,成为长江的一道屏障。“注海奔流”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水流之急,江水奔腾而来,势不可挡。“到此难停”表明了长江的气势之大,无法阻挡,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及赞叹之情。“乱帆似织,有渔舟、短楫偏轻。”这一句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面上的船只之多,形态之丰富。“多战舰、填关塞隘”描写了长江之上战船之多,关塞隘口被战舰堵塞的景象。“吹角画扬旌”则写出了江面上鼓声雷动,旗幡猎猎的场景。
过片三句写城内景象:“缘城。神祠赛鼓,佛寺斋钟”意思是说沿着城墙走去,可以看到城里的神祠举行赛鼓活动,佛寺敲起斋钟。“有太平有庆”一句,写出了城中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定繁荣的社会景象。“凭远望、烟花琼院,龙虎金陵”意思是说站在高处望去。看到烟花缭绕,龙盘虎踞的金陵城。“苍苍苇荻斜阳影,矗危樯、常有鸦声”意思是说傍晚时分,斜阳照射下苇荻丛生的河边,矗立的桅杆上常常有乌鸦啼鸣。
结尾几句写夜间江上渔民的活动:“鸥鹭外、吹豚入夜堪惊”意思是说鸥鹭之外,吹着笛子的渔民们已经入夜。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摹与对民间生活的真切体验,抒发了词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