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南、荻塘东绕,悠悠忘我尘思。
石桥频过前村树,轻桨不风犹驶。
行到矣。
仿佛是、台山直路曹溪水。
双幡影里。
钟鼓响初交,堵墙拥看,汗雨湿人袂。
伊蒲设,列坐长筵一里。
香厨十斛炊米。
此方旧有千人会,四十年来重起。
传盛事。
也不啻、清谈得饱茶成醉。
前休此寄。
今古一如如,真名不没,尚使众心系。
【注释】
壬午:宋理宗淳祐六年,词人50岁。乐平师,即佛僧乐平师,是当时著名僧人。曹溪水:禅宗的祖庭。台山:即天台山,佛教名山。双幡影里:形容寺院庄严。
【译文】
从南城出发,经过城南、东面的荻塘,我忘记了尘世的一切杂念。
石桥前有前村的树林,轻快的船桨在风中行驶。
不知不觉就到达了,仿佛看到了直通曹溪的水路。
寺庙的两排旗帜下,钟鼓声此起彼伏,人们挤满院墙,汗流满面地观看,那场面十分热闹。
僧人在蒲团上设席,我们围坐在长筵周围,吃着香喷喷的米粥。
这个地方过去曾经有过千人集会,现在四十年过去了,大家又在这里重聚。
这次聚会盛况空前。茶余饭后的清谈使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这才是真正的“茶禅一味”。
以前我曾在别处住过,现在回到家乡,这里依然和从前一样。
真名和尚没有被世人忘记,他的名望仍然被大家所敬仰,并使大家的心灵都与它联系在一起。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性词作,记述作者重游故地乐平师庵时所见所闻所感。全词语言朴实无华,但字字珠玑,句句精彩,充分体现了南宋词风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词人出城南门后来到郊外乐平师庵前,看到庵前有荻塘环绕。“如皋”指今江苏如皋县。“乐平师”指宋代高僧慧开禅师。“看”字写出了作者对乐平师出家修行的崇敬之情。“悠悠忘我尘思”,写出了作者进入乐平师庵后的心境。他来到这里,完全忘记了自己世俗生活的烦恼。
“石桥频过前村树,轻舟不风犹驶。”这两句描写词人在庵前的石桥上走过,看到前面村庄里的树木郁郁葱葱,还有一条小船静静地在水面上行驶。“石桥”、“前村”、“轻舟”等意象,为词人描绘出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色,也衬托出了他的归心似箭的心情。
“行到矣”三句写词人来到了乐平师庵内。“双幡影里”指的是庵内的双塔,“钟鼓响初交”指的是庵内晨钟暮鼓响起来的时候,而“堵墙拥看”则是指庵内的信徒们纷纷拥来观看的场景。这几句写出了庵内庄严肃穆的景象,也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感受。
“伊蒲”二句写词人在庵内设宴招待众信徒。“列坐长筵”指的是摆满了酒席的长桌,“香厨十斛炊米”则是指厨房里烧好了一斛米饭供信徒们食用。这些细节描写都展现了乐平师庵内的生活场景,也烘托出了其热闹的氛围。
最后四句词人回忆起过去的事情。“此方旧有千人会”指的是此地过去曾经有过千人集会的传统。“四十年来重起”则是指四十年间重新恢复这种传统的活动。“传盛事”三句写此次集会盛况空前,茶余饭后的清谈使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这才是真正的“茶禅一味”。
整首词通过对乐平师庵内外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其庄严肃穆的气氛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佛门清净脱俗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