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巷门深客倦过。
闲林十里引烟萝。
夜来宿雨有渔蓑。
日上高枝蝉醒梦,风移缓桌水轻波。
清歌闻得奈人何。
诗句原文:
穷巷门深客倦过。
闲林十里引烟萝。
夜来宿雨有渔蓑。
日上高枝蝉醒梦,风移缓棹水轻波。
清歌闻得奈人何。
译文:
在深深的胡同里,门很窄,我疲倦地走过。
在长长的树林中,烟雾缭绕,像绿色的丝带飘荡。
夜里下过雨,有渔船的渔网,湿漉漉的。
太阳升到树梢上,蝉儿醒来,开始鸣叫。
船慢慢地移动,水面泛起轻波。
听到清歌声,但又能怎样呢?
赏析:
这首词是明代诗人王庭所作的一首词。词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田园生活之中。
首句“穷巷门深客倦过”描绘了主人公在深深的胡同里走过的情景,门很窄,他感到疲倦。这一句为整首词定下了基调,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
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的美景。“闲林十里引烟萝”中的“闲林”指宁静的森林,“烟萝”指烟雾弥漫的树木,形象地描绘了森林中的景色;“夜来宿雨有渔蓑”中的“宿雨”指的是昨夜的雨水,“渔蓑”是指渔夫的蓑衣,表现了乡村夜晚的寂静和宁静。
结尾两句“日上高枝蝉醒梦,风移缓棹水轻波”则是对全文的总结,描绘了阳光照耀下的树林、蝉儿醒来的场景以及微风拂过水面的轻波。这些细节都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
最后一句“清歌闻得奈人何”则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尽管听到了清歌,也无法改变现实的心情。这句话既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无奈,也反映了他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以宁静的乡村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美丽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