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我行役,往路殊未央。
春华不须臾,奄忽践严霜。
安知疑与喻,风波起褰裳。
浮云邈无所,游子依故乡。
长当远别离,何必复彷徨。
鸳鸯自踟蹰,黄鹄已翱翔。

【解析】

题干是要求分析诗歌的赏析,这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赏析”,结合具体诗句,从意象特点、手法作用、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鉴赏。本诗前四句写诗人行役途中所见之景与心情,中间八句为转折,后六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最后两句总结全诗。

【答案】

(1)首联点明“我”此行的目的地,并抒发了离别家乡时依依不舍之情。颔联以“春华不须臾”暗喻“我”此行匆匆,“奄忽践严霜”暗示“我”此行将遭遇挫折。颈联运用比喻和反诘,表明“我”对前途已不再担忧。尾联用典,说明“我”无需徘徊,因为“安知”二字已经道出了“我”对人生哲理的理解。

(2)颔联借“春花”凋零而“践严霜”的物象来比喻“我”在宦海中奔波劳累,最终会像“春花”一样凋谢,“践”“奄”“践”三个动词连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行役途中所见之景:春风拂面而来,但所经之地已是秋意盎然,万物萧瑟,春华消逝,大地变冷;“践严霜”指踏过初秋的寒露。这几句既点明了时间,又写出了诗人行路的艰辛。

(3)颈联运用比喻和反诘的手法,表明诗人对前途已不再担忧。

(4)“安知疑与喻,风波起褰裳。”意思是:怎能知道怀疑与理解,就如同遇到大风大浪,掀起衣服上岸行走呢?这句运用反诘的修辞手法,表明诗人对前途已不再担忧。

(5)尾联用典,说明“我”无需徘徊,因为“安知”二字已经道出了“我”对人生哲理的理解:“长当远别离,何必复彷徨”。意思是:长年在外漂泊的人应该早日结束这种别离的烦恼,不必再犹豫徘徊了。

(6)“鸳鸯自踟蹰”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游子思乡的迫切心情。而“黄鹄已翱翔”一句运用典故,黄鹄即信鸽,传说中能飞越大漠传书,此处比喻使者或亲人。黄鹄已翱翔,意味着亲人或使者已经归来,诗人不用再为远行的牵挂而心烦意乱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