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绝顶玉皇祠,云起天门杖屦迟。
汉畤秦封行处是,石闾瑶草至今疑。
日衔三观金银阙,天泻明河玉女池。
晓向虚空探海屿,扶桑真见水中移。

注释:

岱宗 其二

泰山的主峰,在泰安县城南的岱宗庙里。泰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叫岱宗。岱宗绝顶玉皇祠:泰山的最高点——南天门附近,有一座供奉玉皇大帝的庙宇。云起天门杖屦迟:云从天门涌起,我拄着拐杖缓步登山。天门:指泰山南天门。杖屦(guàn jù):用树枝和草做成的手杖。古代步行时拄着的手杖,因年代久远,多生苔藓,颜色已变,所以称“杖屦”。迟:慢,缓慢。

汉畤(zhì)秦封行处是:汉代在泰山设祭,祭祀黄帝,称为汉畤;秦朝也在这里立过祭坛。秦封:秦代的封土。是:地点词。

石闾瑶草至今疑:石头间的瑶草生长了几千年,至今仍使人感到惊奇。石闾:石室,这里指的是山上石室中的瑶草。石室中长出的瑶草,传说中吃了能长生不老,故称。瑶草:一种草名,传说中吃了能长生不老。至今:直到现在。

日衔三观金银阙:太阳像三颗珠宝镶嵌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上。衔:衔住、吞没。三观:指三颗星宿。观,星座名。三颗星宿,即北斗七星。金银阙:指皇宫或帝宫。

天泻明河玉女池:天上的天河倾泻下来,形成玉女沐浴的地方。泻:流下,倾注。玉女池:传说中天河中的神女洗澡的地方。

晓向虚空探海屿:早晨我向着天空中探寻海中岛屿的景象。探:探索。

扶桑真见水中移:真是看见海上的扶桑树,它在水中移动了。扶桑,神话中的树木名,据说是一棵不死的神木,常随潮水上下移动。移:移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泰山后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联“岱宗绝顶玉皇祠,云起天门杖屦迟”,开篇便点明了泰山之高峻,以及作者登上泰山的感受。“岱宗”二字,直接点出了泰山的地位,是中国五岳之首。而“绝顶”一词,更是强调了泰山之险峻,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云起天门杖屦迟”则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登山的场景,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步履维艰却又心旷神怡。

中间两联“汉畤秦封行处是,石闾瑶草至今疑”,“日衔三观金银阙,天泻明河玉女池”,则是诗人对泰山自然景观的赞美。“汉畤秦封行处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泰山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历史地位。“石闾瑶草至今疑”,则将读者带入了一片神秘莫测的自然世界,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最后两句“晓向虚空探海屿,扶桑真见水中移”,则将视角转向了广阔的宇宙空间。“晓向虚空探海屿”,寓意着诗人胸怀壮志,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精神风貌。而“扶桑真见水中移”,则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将泰山比作水中的扶桑树,形象生动而又富有哲理。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泰山的独特魅力,又赋予了诗歌以深邃的内涵。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对泰山美景的描绘,又有对历史遗迹的感慨,更有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