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敌骑纷腾薄,大驾亲征向沙漠。
汉家将军令不专,四十万人俱不还。
百官扈从争赴死,玉佩金章者谁子。
道傍白骨无人收,中有豸冠张御史。
张公直笔横秋霜,平生铁石为肝肠。
长躯七尺弃如屣,赤日下照双瞳光。
山间野狐犹陆梁,愿为厉鬼随君王。
君王入朝臣耻雪,骁帅戕躯强敌灭。
群公坐飨升平年,恨不生持子卿节。
公今有子登金门,九原再拜君王恩。
十年兵甲不复试,两世箕裘今尚存。
相逢若问公家世,莫话龙沙旧时事。
仰天不独悲贤豪,一曲哀歌几行泪。

张御史洪死于土木之变,其子浙江参议敷华请求为父亲写一首诗来表达哀悼和挽歌,这首诗的详细内容如下:

  1. 诗歌原文
    平城敌骑纷腾薄,大驾亲征向沙漠。汉家将军令不专,四十万人俱不还。 百官扈从争赴死,玉佩金章者谁子。道傍白骨无人收,中有豸冠张御史。
    张公直笔横秋霜,平生铁石为肝肠。长躯七尺弃如屣,赤日下照双瞳光。山间野狐犹陆梁,愿为厉鬼随君王。
    君王入朝臣耻雪,骁帅戕躯强敌灭。群公坐飨升平年,恨不生持子卿节。公今有子登金门,九原再拜君王恩。十年兵甲不复试,两世箕裘今尚存。相逢若问公家世,莫话龙沙旧时事。仰天不独悲贤豪,一曲哀歌几行泪。

  2. 诗句解析

  • “平城敌骑纷腾薄”:描述了敌军的骑兵在城墙附近迅速逼近的情景,暗示了战况的紧急和敌人的凶猛。
  • “大驾亲征向沙漠”:皇帝亲自带领大军出征,前往荒凉的沙漠地区,显示出国家对于战事的重视和决心。
  • “汉家将军令不专”:指出军队中将军的命令并不统一,可能反映出战时指挥系统的混乱或是将领间的不和。
  1. 情感表达
  • 对亡父的哀悼:诗中多次提及“张御史”、“张公”,以及对其官职的描述,如“豸冠”,这些都是对父亲的尊称和哀悼之情的表现。
  • 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公今有子登金门”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父亲儿子未来的期望与担忧,以及对国家的关心。
  1. 历史背景
  • 土木之变:发生在1449年的明朝英宗北伐蒙古的战役中,明军战败,皇帝被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 张御史的角色与影响:作为当时的御史大夫,张御史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是当时人们所敬仰的。
  1. 诗的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中通过“白骨”、“豸冠”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战场的残酷和父亲的英勇。
  • 情感深沉:通过对亡父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担忧,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1. 社会意义
  • 悼念与纪念:这首诗不仅是对亡父的悼念,也是对那段历史的纪念,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 历史教育: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1. 读者共鸣
  • 对英雄的缅怀:诗中对父亲的描述和对他的敬意,让读者感受到了英雄主义的魅力。
  • 对历史的反思: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促使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珍视生命。
  1. 艺术鉴赏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白骨无人收”象征战争的残酷,“山间野狐犹陆梁”象征战争带来的破坏。
  • 语言风格: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通过寥寥数语,却能深刻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感慨。
  1. 文化意义
  • 忠勇精神的传承:张御史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忠勇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 历史记忆的重要性: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历史的记忆传递给后代,使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这首诗不仅是对张御史的颂扬,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