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形胜地,可游亦可居。
君居仅六载,乃有田有庐。
种苣晚成笋,买秧秋作鱼。
官程正发轫,归计已有馀。
君行世所重,君才此方于。
试看一家业,经济我不如。
不如南官去,衣冠就樵渔。
有兴苦未遂,送君意踟蹰。
【注释】:
①江南形胜地:指吴中地区,这里泛指江南。
②君居:杨应宁在吴中任学官。
③乃有田有庐:有了房、田地。
④种苣晚成笋:“苣”通“菊”。
⑤买秧秋作鱼:指种稻,以稻米为原料,再制成稻米鱼,即稻米加工品。
⑥发轫:启程。
⑦归计已有馀:回家的打算已经具备了条件。
⑧君才此方于:你在这里的才能比其他地方都要强。
⑨试看一家业:试着看看你的家产。
⑩经济我不如:经济管理方面我比不上你。
⑪不如南官去:不如你去南方当官。
⑫衣冠就樵渔:穿着官服就去打柴、捕鱼。
⑬有兴苦未遂:兴致很高却未能实现。
⑭送君意踟蹰:送你离开,心里犹豫不决。
【赏析】:
《送杨应宁提学之陕西三首》是明代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杨应宁提学到陕西任职的喜悦与期待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自然,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抱负。
首联:“江南形胜地,可游亦可居。” 这两句诗描绘了江南地区的风景和人文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的热爱之情。
颔联:“君居仅六载,乃有田有庐。”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述了杨应宁在吴中的生活状态,他在这里居住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有了房、田地。
颈联:“种苣晚成笋,买秧秋作鱼。” 这两句诗展现了杨应宁勤劳能干的精神风貌,他不仅种植了菊花,还购买了稻田,准备种稻米,然后制作成稻米鱼出售。
尾联:“官程正发轫,归计已有馀。” 这两句诗表明杨应宁即将启程前往陕西,他的回家计划已经具备条件,可以安心地去陕西工作了。
尾联:“君行世所重,君才此方于。” 这两句诗表示杨应宁在吴中的才能超过其他地方,因此人们都很看重他。
尾联:“试看一家业,经济我不如。” 这两句诗暗示了作者对杨应宁的敬佩之情,认为他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才能超过了自己。
最后两句:“不如南官去,衣冠就樵渔。”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杨应宁前往陕西工作的祝福,希望他在那里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暗含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又不失文采飞扬,通过描绘杨应宁在吴中的生活和即将前往陕西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他未来事业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