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君本书生,领职在方宪。
置身岭海间,越绝远侯甸。
维时实多警,盗贼满州县。
蛇吞与豕齧,道路血相溅。
被围在空城,百里无一援。
忠义激肝肠,身微命如线。
檄同巴蜀谕,骑比汾阳见。
一言关福祸,凶党皆革面。
终焉抱劳谦,功成不自衒。
铨曹守常格,谁复论最殿。
山川接东广,民俗固所便。
重任须老成,君才久谙练。
扬清激其浊,坐使南溟奠。
众力苦莫支,知君有馀羡。
昔逢刘职方,开口不容先。
复有太史吴,作诗如作传。
王事诚独贤,愧子长笔砚。
谁云识君晚,犹及都门饯。

【注释】

孔宪副公:孔纬的字,即孔宪。公:对人的尊称。

领职在方宪:担任官职在方宪。方宪,地方长官。

置身岭海间:置身于岭海间,指身在岭南地区。岭海,指五岭以南及南海以北的地区。

越绝:渡过长江。

维时实多警:当时确实有很多警情。维,是。

盗贼满州县:盗贼遍布州县。

蛇吞与豕齧:比喻强盗像蛇和猪那样咬人。

道路血相溅:指路上血迹斑斑。

被围在空城,百里无一援:被围困在空城中,没有一兵一卒来救援。

忠义激肝肠,身微命如线:忠诚义气使肝肠激荡,自身微小如同生命之线。

檄同巴蜀谕:书信中传达给四川。檄,古代一种公文。

骑比汾阳见:骑马来到汾阳,指代到达广东。比,到。

一言关福祸,凶党皆革面:一句话就能决定福祸,恶党都改过自新。凶党,指恶党或坏人。

终焉抱劳谦,功成不自衒:最后怀着谦虚之心,功劳成就之后不炫耀自己。

铨曹守常格,谁复论最殿:在吏部任职遵守规定,谁能议论谁是最优秀的官员?铨,官吏选拔。曹,官署。最殿,最优秀者。

山川接东广,民俗固所便:山川连接东部辽阔的地带,风俗习惯自然适宜当地。

重任须老成,君才久谙练:重大的责任需要有老练的人承担,你的才干也已经很娴熟了。

扬清激其浊,坐使南溟奠:发扬清白之气,激励邪恶之流,使南方海域安定下来。

众力苦莫支:众人的势力难以支撑。

知君有馀羡:知道你有足够的能力。

昔逢刘职方,开口不容先:以前遇到刘职方,他开口说话不允许别人插嘴。

复有太史吴,作诗如作传:又有太史吴,写诗就像写传记一样。

王事诚独贤,愧子长笔砚:君王的事情确实是你一个人做的很贤明,我很惭愧自己的文墨才能。

谁云识君晚,犹及都门饯:谁说你认识我晚了,我们还可以一起到京城告别。

【赏析】

《送孔宪副公镛之广东》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四十字,每四字一句,句句押韵。诗人通过孔宪副公在岭南地区的任职经历,歌颂了他的忠义、才干、胆略、仁爱等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和敬意。

第一联“孔君本书生,领职在方宪”,交代了孔宪副公的身份和职务:一个书生出身,担任地方长官。这两句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人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联“置身岭海间,越绝远侯甸”,描绘了孔宪副公身处岭南地区,面对着遥远的边远之地的情景。这里既展现了他的地理位置,也暗示了他的使命和责任。

第三联“维时实多警,盗贼满州县”,描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危险与混乱,盗贼横行,百姓受难。这进一步强调了孔宪副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四联“蛇吞与豕齧,道路血相溅”,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盗贼们肆无忌惮的行为,以及他们给当地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这既是对现实的直接描述,也是对孔宪副公忠诚义气的赞美。

第五联“被围在空城,百里无一援”,进一步渲染了孔宪副公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境。他孤军奋战,但仍然坚守阵地,不肯轻易放弃。这既是对他勇气和决心的赞扬,也是对他领导力的肯定。

第六联“忠义激肝肠,身微命如线”,表达了诗人对孔宪副公的深切敬意。他虽然地位卑微,但仍然坚守着忠诚与仁义的信念,这种精神令人敬佩。而他的命薄如丝,更是凸显了他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风貌。

第七联“檄同巴蜀谕,骑比汾阳见”,继续赞美孔宪副公的才华和魄力。他不仅善于用文字表达思想,还能够骑马亲自前往前线指挥作战。这两句既展示了他的能力,也反映了他对战争的重视和对胜利的追求。

第八联“一言关福祸,凶党皆革面”,强调了孔宪副公言辞的力量。他的话语能够改变局势,让恶党改过自新。这既是对他智慧的称赞,也是对他人格魅力的认可。

第九联“终焉抱劳谦,功成不自衒”,表达了诗人对孔宪副公谦逊品质的赞赏。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保持低调,不炫耀自己的功绩。这不仅体现了他的谦逊美德,也彰显了他的高尚品格。

第十联“铨曹守常格,谁复论最殿”,指出了孔宪副公在吏部任职的规矩和原则,没有人再能评价他是最优秀的官员了。这既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能力的赞誉。

第十一联“山川接东广,民俗固所便” 和第十二联“重任须老成,君才久谙练”,分别赞美了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以及孔宪副公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岭南地区的魅力,也衬托出孔宪副公的卓越才能。

第十三联“扬清激其浊,坐使南溟奠”,强调了孔宪副公倡导正义、打击邪恶的决心和行动。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改变了当地的风气和面貌。这既是对他行为的赞扬,也是对他影响力的肯定。

第十四联“众力苦莫支,知君有馀羡”,描述了当地民众对孔宪副公的感激之情,他们感激他的到来并为他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这既是对民众情感的描述,也反映了孔宪副公对民众利益的关注和重视。

第十五联“昔逢刘职方,开口不容先”,回忆了过去与刘职方的相遇,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珍惜。这既是对历史的回忆,也是对友情的珍视。

第十六联“复有太史吴,作诗如作传”,提到了另一位文人吴太史,他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孔宪副公的事迹和贡献。这既是对他诗歌的赞赏,也是对他才华的认可。

第十七联“王事诚独贤,愧子长笔砚”,承认了自己在文学方面不如孔宪副公,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和自谦之情。这也体现了作者谦虚谨慎的品德和对他人才能的尊重。

第十八联“谁云识君晚,犹及都门饯”,表达了对未来再次相聚的期待和祝福。这是对双方友谊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通过描绘孔宪副公在岭南地区的任职经历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了他忠诚义气、才智过人、勇武善战、谦逊低调等品质。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孔宪副公的赞美和敬意,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