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毫和露写清秋,亲见江南顾虎头。
憔悴忽惊多病质,贤豪今负壮年游。
眼前庶事谁工拙,梦里浮生有去留。
万里滇池三载别,重来还识故吾不。

【注释】

  1. 彩毫和露写清秋:用笔如彩毫蘸着露水,描绘秋天的景色。彩毫指毛笔。和露指沾了露水的笔。
  2. 憔悴忽惊多病质:形容因疾病而消瘦憔悴。
  3. 贤豪今负壮年游:现在只能辜负少年时的志向去游玩。
  4. 眼前庶事谁工拙:眼前的事务,谁又能够做得好或差呢?
  5. 梦里浮生有去留:在梦中生活,就像随波逐流的浮萍,有去有留,没有定规。
  6. 万里滇池三载别:离开滇池已有三年。
  7. 重来还识故吾不:再次回来时,已不认识原来的自己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任临高训导期间所作。作者在诗中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秋色,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首句“彩毫和露写清秋”,用笔如彩毫蘸着露水,描绘秋天的景色,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接着,“亲见江南顾虎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这里的“顾虎头”指的是南宋名臣顾应祥(字虎头),他曾任临海太守,治理有方,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第二句“憔悴忽惊多病质”,表达了因病而显得憔悴、消瘦的形象,暗示了自己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忧。第三句“贤豪今负壮年游”,则抒发了因疾病而无法再展雄才大略的无奈。
    接下来两句诗分别描写了现实中的种种困境以及梦境中的浮生无定。“眼前庶事谁工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梦里浮生有去留”,则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诗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最后两句“万里滇池三载别,重来还识故吾不”,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虽然已经离开了滇池三年,但当再次回来时,已经认不出原来的自己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迷茫。同时,通过对现实与梦境的对比,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