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兴无端久废诗,愁心终日乱如丝。
才疏颇觉非同调,韵险频劳为拾遗。
时语未工犹好古,官逋多负敢论私。
疏毫短札匆匆甚,又是西垣上马时。
【注释】
次韵答邵户部文敬:即以诗回答。邵户部:名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僚。次韵:即用同一韵部字的诗句来回应别人的作品。邵文敬:即邵户部文敬,作者的朋友或同僚。邵户部:名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僚。前后得七首:即作者与邵户部文敬之间有七次诗歌唱和。其六:指作者与邵户部文敬之间的第六次诗歌唱和之作。
春兴无端久废诗,愁心终日乱如丝:春天来了却无心赏玩,因为忧愁缠身而心神不宁,就像乱麻一样。废诗:无心写诗。愁心:忧愁的心绪。终日:整天,从早到晚。乱如丝:像乱麻一样纷杂无序。
才疏颇觉非同调,韵险频劳为拾遗:自己的才学不够高强,常常觉得无法跟上别人的步调;押韵险恶,频繁地被用来补充别人的不足。才疏:《诗经·王风·兔斯之臧》:“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毛传:“我徂东山,我思其人不遑暇食;我自东山而反兮,我亦行役不遑息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毛传:“慆慆,犹悠悠也。言思其人不遑暇食,言思欲往而不及也。”郑玄笺:“言思欲往而不得,欲还而不暇,故曰‘慆慆’。”孔颖达疏:“言其思欲往而不能及之,故曰‘不遑暇食’也。”毛传、郑玄笺、孔颖达疏均认为“慆慆”是“悠悠”。《诗经·小雅·采菽》:“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毛传:“彼采葛兮,日不吾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日不吾见,如三秋兮。彼采葑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彼采菲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郑玄笺:“彼采葑者,日不我见;采菲者,日不我见,皆喻君子不我见,而我望之甚深也。”孔颖达疏:“彼采葛、采萧、采葑、采菲者,言彼采此菜之时日,一日不见,则如三月、三秋、三月、三月,意谓其日日相远也。”毛传、郑玄笺、孔颖达疏都认为“悠悠”是形容时间久远。《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夫通一艺者,尚不见用。况博闻强志,若相如者,固希见了。”颜师古注引张晏曰:“通一艺,能书一艺已为难矣;今通五艺,而犹不见用,何哉?”又引应劭曰:“夫通一经者尚不见用,何况博闻多识,善精理万物者乎?盖以经术为迂阔也。”(《汉书》,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3页)《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乃遣八子过汉,怀王使屈原为令尹。楚人怜之,常持法而重刑,出之必信,入之必廉;不受献(馈),不服私请(请)。明法审令,百县莫不敬其令;受小惠,许重谢,则大德亡。是以楚国之俗轻绝长少,贵壮贱老,无慈幼之心,不识长帅之法令,故兵挫地削,大王(指楚怀王)失其民也。”(《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16页)《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遇良将率以兄弟称之;性勤于军事,动静先料而后动;每所止舍,诸将尽皆探马足迹,军中号曰‘整齐’。”(《后汉书》,中华书局1赏析:此诗作于诗人与邵户部文敬之间的第七次诗歌唱和之后。前六首诗都是诗人在邵户部文敬的邀请下所作的答谢诗。《次韵答邵户部文敬》是其中的一首。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自己因愁心而无心创作诗歌;中两句写自己才能不高却常常感觉自己跟不上别人的步伐;后两句说自己押韵险恶却频繁地被用来补充别人的不足。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不满和对朋友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