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淮西渡,今宵江上行。
波明山月出,岸阔海潮生。
渺渺孤帆影,寥寥一雁声。
羁怀耿不寐,况复寺钟鸣。

【注释】

(1)淮西:指安徽、江苏一带。

(2)江行:在长江上行走。

(3)波明:水波闪着光,波光映出月亮的光辉。山月:指月亮在山上升起。

(4)岸阔:江岸宽阔。海潮生:海水上涨,涨潮。

(5)渺渺:形容水面辽阔。孤帆影:单薄的船篷在江水中显得格外孤独。

(6)寥寥:稀少。一雁声:孤雁鸣叫的声音。

(7)羁怀:旅途中心情烦闷不舒畅的心情。耿:心中存留。不寐:失眠。

(8)寺钟:寺庙里报时的钟声。

【译文】

昨天我从淮西渡过大河,今天夜晚又踏上了江上的旅程。

江水闪烁着月光,映照出山间的景色;海水涨潮,涌来阵阵浪花。

孤舟在浩瀚的湖面上显得十分渺小,只有一两只大雁在天空中飞过。

旅途中心情烦闷不舒畅的我无法入睡,何况又是寺庙里的钟声响起?

【赏析】

此诗是作者旅夜宿江上所作,写诗人江上宿泊时所见景象及其感受和所思。诗分三段。前四句为第一段,写诗人渡淮西至江上行的经过。“江行”二字点明题旨,以下便从眼前实景落笔,先写水后写树,以“波明”领起,“山月”承之,“潮生”对举,再写天,最后写地,层层递进,构成一幅江上夜景图。“渺渺孤帆影,寥寥一雁声”。这两句是说:茫茫的水面上,只看见一只孤舟的影子,远处还有一只孤雁在天空中飞翔。“渺渺”、“寥寥”,用字精炼,描摹出景物的空灵静穆。“孤帆影”,既见其孤单,又见其飘忽不定,与下句“一雁声”相呼应,都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和旅途的凄凉。

第二段为第二段,写诗人宿于江上的感受。“羁怀耿不寐,况复寺钟鸣”,诗人因旅途的困倦不能安眠,更兼寺庙里传来的钟声,使他难以入梦。“耿不寐”,犹言心有不甘。“羁怀”即羁旅之情,这里借指旅途中的愁绪、苦闷等。“寺钟”二字承首句而来,由江行而及寺中,说明是在夜半时分,诗人因睡不着而起来听寺里的钟声。“寺钟鸣”与前面的“羁怀”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第三段为第三段,写诗人宿于江上的情景。“羁怀”已定,“寺钟”又闻,诗人于是回到眼前实景上来,描写江水泛光、月光照耀的景象,以及江岸开阔、海潮涌动的情景。“波明”、“月出”、“岸阔”、“海潮”,都是写江上景色,但各有重点,互为补充。“波明”、“岸阔”,写江上水光和江岸之广阔;“月出”、“海潮生”,则写月光和潮水的动态,生动鲜明,饶有情致。“渺渺孤帆影,遥遥一雁声”,写江上舟帆之小和雁群之远,也暗示了诗人的旅途之远。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