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诸山天下雄,支那胜处惟中峰。
玲珑不假五丁凿,飞来小朵金芙蓉。
悬厓嵌空不可上,千岁神僧舒宝掌。
杖头灵骨去无回,世外高风犹足仰。
浮沤道人蒲室孙,京都试艺新承恩。
三衣欲挂稽留石,一锡初辞白下门。
佛国迢迢松九里,五月凉风清似水。
劫灰扫尽古岩前,楼阁重开白云里。
送君此日怀旧游,别情渺渺随江流。
月明何处寄相忆,满林风露天香秋。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友人戒定岩前往中竺的情境。
诗句解析与译文:
- 天竺诸山天下雄,支那胜处惟中峰。(天竺诸山天下雄,中国胜地唯中峰。)
- “天竺”是指中国的西藏地区,这里指代整个佛教圣地。
- “支那”在古代是对中国人的一种蔑称,但此处用词不带有侮辱意味。
- “惟中峰”指的是中峰,是天竺诸山峰中最高、最美的一座。
- 玲珑不假五丁凿,飞来小朵金芙蓉。(玲珑不假五丁凿,飞来小朵金芙蓉。)
- “玲珑”形容物体精巧而美观。
- “五丁”指蜀郡成都人传说中的五位力士,曾开山劈石以建都城,这里比喻建造中峰的艰辛和巧妙。
- “芙蓉”是一种荷花,这里比喻中峰如盛开的莲花般美丽。
- 悬厓嵌空不可上,千岁神僧舒宝掌。(悬厓嵌空不可上,千岁神僧舒宝掌。)
- “悬崖”形容山崖陡峭。
- “嵌空”形容山壁深峻,难以攀援。
- “宝掌”指佛祖的手印,象征着佛法无边。
- 杖头灵骨去无回,世外高风犹足仰。(杖头灵骨去无回,世外高风犹足仰。)
- “杖头”指拄杖。
- “灵骨”指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
- “世外高风”指远离尘世的高洁品格。
- 浮沤道人蒲室孙,京都试艺新承恩。(浮沤道人蒲室孙,京都试艺新承恩。)
- “浮沤”比喻世事如泡影。
- “道人”是佛教修行者,这里指浮沤道人。
- “蒲室”指僧人居住的地方,也用来指代僧人。
- “京都”指京城,即现在的北京市。
- “试艺”指试教。
- “新承恩”表示获得新的信任或荣誉。
- 三衣欲挂稽留石,一锡初辞白下门。(三衣欲挂稽留石,一锡初辞白下门。)
- “三衣”指袈裟。
- “稽留石”指一块石头,用来悬挂袈裟。
- “一锡”是指锡杖,佛教法器之一。
- “白下门”指南京市的城门。
- 佛国迢迢松九里,五月凉风清似水。(佛国迢迢松九里,五月凉风清似水。)
- “佛国”指佛教的国家或理想境界。
- “迢迢”形容遥远。
- “松九里”形容山林茂密,仿佛有九里长。
- “五月”指农历五月,这个时候正值夏季,天气凉爽。
- “清似水”形容凉风如同清澈的水一样。
- 劫灰扫尽古岩前,楼阁重开白云里。(劫灰扫尽古岩前,楼阁重开白云里。)
- “劫灰”指战争或灾难后的废墟。
- “古岩前”指古老的岩石前。
- “楼阁”指古代的建筑。
- “白云里”指云层之中。
- 送君此日怀旧游,别情渺渺随江流。(送君此日怀旧游,别情渺渺随江流。)
- “送君此日怀旧游”指的是在这一天送别朋友,表达了一种怀旧之情。
- “别情渺渺”形容离别之情深远而绵长。
- “随江流”指的是随着江水流动而去。
- 月明何处寄相忆,满林风露天香秋。(月明何处寄相忆,满林风露天香秋。)
- “月明”指月光明亮。
- “相忆”指的是相互思念。
- “满林”形容树林茂盛。
- “风露”指风吹露水。
- “天香”指花香,这里用来形容秋天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