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阳仙去有高台,紫气销沉望不回。
楼观俯看秋色里,函关背指暮云隈。
岩前种柏飘玄润,石上翻经暗古苔。
问礼谁争宣父长,惭予千载偶能来。

【注释】1.老子说经台:老子讲《道德经》的讲坛。2.紫气:祥瑞之气。3.函关:古关隘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北。4.玄润:玄色的水珠。

【赏析】这是一首题咏老子说经台和道德经石刻的诗。

首句“伯阳仙去有高台”,点出诗人登台的缘由,是因仰慕老子。老子,即李耳,字聃,又称老聃、李伯阳,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为周朝守藏室之史,后归隐于洛邑西北的太室山(今河南登封西北),建宫观而讲道,世称为老子。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被尊为道教的教祖。“仙去”指老子去世已久。

次句“紫气销沉望不回”,用神话传说说明老子的仙去。传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前,留下紫气长存。这里用“紫气”比喻老子留下的神异气象。

第三句“楼观俯看秋色里”,“楼观”即老子讲经台。“函关背指暮云隈”,写老子讲经台的位置。函关,古关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北。“夕阳”照到山顶,形成美丽的景色。“背指”即面向,言老子讲经台面对远方。

第四句“岩前种柏飘玄润”,写老子讲经台上的柏树。“玄润”指柏树的枝叶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像玄色的光泽一样,十分美丽。第五句“石上翻经暗古苔”,“石上”指讲经台上的石碑。“翻经”指古文经文的倒读。“暗古苔”指石上布满了岁月的苔藓。第六句“问礼谁争宣父长”,“宣父”即孔子,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死后追封为文宣王,故称孔子为“宣父”。“争”是争竞的意思。“孰”同“熟”,指谁最熟悉。这两句说:谁能比得上孔子熟悉《论语》呢?

尾联“惭予千载偶能来。”说自己惭愧得很。“惭”即羞愧的意思。“千载”指一千年的时间。“愧”即惭愧的意思。“偶”是偶然的意思。这两句说:惭愧的是,我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此地才写了这首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