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陇西来秋事非,长安东望渺庭闱。
十年故国悲游子,九月寒砧感授衣。
返照入林戎马急,阴云接地雁鸿稀。
莫愁绝塞终难据,闻道中原未解围。
书驿壁
羌陇西来秋事非,长安东望渺庭闱。
十年故国悲游子,九月寒砧感授衣。
返照入林戎马急,阴云接地雁鸿稀。
莫愁绝塞终难据,闻道中原未解围。
注释:
- 羌陇:指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
- 西来:自西方而来。
- 长安:今西安。
- 渺:模糊、遥远。
- 十年:已过去十年,即十年过去了。
-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 九月:农历九月。
- 寒砧(zhēn):指妇女捣衣时发出的声响。
- 授衣:给家人或他人缝制衣服。
- 返照:夕阳反射的光线。
- 入林:进入树林。
- 戎(róng)马:军队的战马。
- 阴云:阴沉的云层。
- 莫愁:不要担心,不要忧愁。
- 绝塞:边塞,边疆。
- 闻道:听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驿馆墙壁上书写自己的感慨和忧虑之作。诗中通过描绘边疆的景色和战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心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第一句“羌陇西来秋事非”,诗人开篇便点明了自己身处西部边远之地,这里的秋天与中原不同。这种地理上的变迁引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长安东望渺庭闱”,诗人又转向了对家乡的遥想,他的目光穿越千山万水,望向远方的长安,而那里却变得模糊不清,无法触及。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诗人更加思念家乡。
第三句“十年故国悲游子”,诗人回忆起过去的十年时光,那些在异乡漂泊的日子充满了艰辛和悲伤。他不禁感慨万千,那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加深重。
第四句“九月寒砧感授衣”,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中,此时已是九月,寒风中的捣衣声让他想起了家乡的母亲正在为他缝制衣物的情景。这种温馨的场景反而让诗人感到更加孤独。
第五句“返照入林戎马急”,诗人观察到夕阳反射在森林里的战马身上,这让他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这种景象让他的心情更加沉重。
第六句“阴云接地雁鸿稀”,诗人抬头望向天空,只见乌云密布,大雁南飞。这种自然景象让他不禁想到了远方的亲人,心中更加难过。
第七句“莫愁绝塞终难据”,诗人用坚定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决心,无论多么艰难险阻,他都不会轻易放弃。
第八句“闻道中原未解围”,诗人又转而关注国家的命运,得知敌人尚未被击败,这让他又增添了几分担忧和焦虑。
这首诗以边地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诗中既有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之意,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