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家方首夏,奄忽临秋期。
行役良孔艰,运序一再移。
那能不夙夜,行露多嵚巇。
缅邈亲之庐,阻绝天一涯。
心随落日远,目与飞云驰。
四月乏一书,何以慰遐思。
湖田亦粗给,岁计无厚基。
秋稼傥有穫,尚可丰华滋。
私言秉昭旷,生产非所治。
这首诗是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736)所作,时年作者44岁。当时诗人从阆州(今四川阆中)移居成都,途经兴隆场,即兴题诗抒怀。
首联“辞家方首夏,奄忽临秋期。” 描述了诗人刚离开家乡,正值夏天,而突然就来到了立秋的日子,时间过得快。
颔联“行役良孔艰,运序一再移。” 表达了旅途的艰难和时间的推移,以及诗人对于时间的无奈和感慨。
颈联“那能不夙夜,行露多嵚巇。” 描述了诗人日夜不停行走,路上的露水多而崎岖,表达了诗人对路途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尾联“缅邈亲之庐,阻绝天一涯。” 描述了诗人远离亲人,身处天涯,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中间部分“心随落日远,目与飞云驰。”描述了诗人的心情随着夕阳西下而渐渐远去,眼睛看着飘动的云彩而不断追逐。
尾联“四月乏一书,何以慰遐思。” 描述了诗人在四月份因为忙于农作,没有时间写信,无法慰藉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湖田亦粗给,岁计无厚基。”描述了诗人的农田已经基本满足生活所需,但是每年的收入还不够支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旅途的描写和对时间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亲情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