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木萧萧雁影稀,秋风江上立斜晖。
三山二水依然在,万户千门尽已非。
商女有花歌白下,谢家无燕认乌衣。
城南城北经行遍,独傍秦淮夜月归。
金陵怀古
【注解】
金陵:今南京市,曾是六朝(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
萧萧:落叶声。落木萧萧,指深秋景象;雁影稀,指南飞的大雁少了。
江上:长江之上。
斜晖:夕阳西下时的余光。
三山二水:南京的别称,因钟山三峰形似剑柄,秦淮二水环抱而得名。
白下:南京旧时对秦淮的称呼。
谢家:东晋贵族谢安家族,乌衣巷是其故居所在地。
乌衣:即乌衣巷,位于秦淮河北岸。
经行:经过。
独傍:独自靠近。
秦淮:指秦淮河,又称淮水,发源于安徽池州境内,流经南京后入长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金陵(今南京)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诗人通过对金陵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过去辉煌时期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情绪。
首联“落木萧萧雁影稀,秋风江上立斜晖。”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和大雁的稀少,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同时,“江上”一词也暗示了诗人身处长江之上,与自然的亲近和对自然的敬畏。
颔联“三山二水依然在,万户千门尽已非。”则进一步揭示了南京的自然和社会面貌。三山和二水虽然依旧存在,但城市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这种对比使得诗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残酷。
颈联“商女有花歌白下,谢家无燕认乌衣。”则是对南京城市风貌的具体描述。商女们唱着古老的歌曲,而谢家子弟却不再穿着传统的服饰。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服饰的变化,更是时代变迁的体现。
尾联“城南城北经行遍,独傍秦淮夜月归。”则是诗人对自己经历的总结。无论是城南还是城北,他都经过了无数的道路。而在夜晚,他独自靠近秦淮河边,感受那里的月色。这既是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整首诗以金陵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