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萧条近着霜,四山如剑露锋铓。
边城寒入知秋早,公馆吟多觉夜长。
潘岳二毛新感叹,渊明三径渐荒凉。
故乡曾向京华望,今望京华似故乡。
草木萧条近着霜,四山如剑露锋铓。
边城寒入知秋早,公馆吟多觉夜长。
潘岳二毛新感叹,渊明三径渐荒凉。
故乡曾向京华望,今望京华似故乡。
译文:
草木萧瑟,近处已经结霜,四周的山峦如同利剑般锋利,直指天空。
边城的寒冷深入骨髓,知道秋天来得特别早,在公馆中吟咏,觉得夜晚格外漫长。
潘岳年纪已老,感慨万千;陶渊明的田园渐渐荒芜。
曾经在京城眺望故乡,如今再次遥望京华却感觉像是故乡。
注释:
- 草木萧瑟:草木因霜降而显得凋零、枯黄。
- 秋兴:秋天时兴起的感情或感触。
- 四山如剑:形容四周的山峦像利剑般锋利,直指天空。
- 边城寒入:边城(边疆之城)因寒冷入骨,感受到秋天的早到来。
- 公馆吟多:在公馆(官邸)中吟咏诗文。
- 潘岳二毛:即潘岳年老体衰,头发斑白。
- 渊明三径:指陶渊明的田园,他的家有三间茅草屋,称为“三径”。
- 故乡曾向京华望:以前在京城中常常遥望故乡。
- 今望京华似故乡:现在再次遥望京城,但感觉像是故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季的景色和心情。首联“草木萧瑟近着霜,四山如剑露锋铓”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象,草木萧瑟、近着霜,四山如剑露锋芒。诗人通过对这一幅图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和对季节变迁的敏锐捕捉。
颔联“边城寒入知秋早,公馆吟多觉夜长”,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边城的生活场景。边城因寒冷而入骨,知道秋天来得特别早,在公馆中吟咏诗文,觉得夜晚格外漫长。诗人通过对这些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间的感知。
颈联“潘岳二毛新感叹,渊明三径渐荒凉”则是直接点出了诗人自己的感慨。潘岳年纪已老,感慨万千;陶渊明的田园渐渐荒芜。诗人通过对比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人事沧桑的感慨。
尾联“故乡曾向京华望,今望京华似故乡”则是诗人情感的一种升华。他曾经在京城中常常遥望故乡,而现在再次遥望京城,但感觉就像是故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于时间变迁的无奈。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引子,逐渐过渡到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历史和个人命运的独特感悟。同时,诗歌的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