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相当年秉国钧,贤臣远斥任谀臣。
岂知末路摅忠士,不是平原献谄人。
吕氏诸郎甘纳士,李公一族竞捐身。
新祠翼翼湘江上,一读穹碑一怆神。
贾相当年秉国钧,贤臣远斥任谀臣。
岂知末路摅忠士,不是平原献谄人。
吕氏诸郎甘纳士,李公一族竞捐身。
新祠翼翼湘江上,一读穹碑一怆神。
注释:
谒李潭州祠作 其二
【谒李潭州祠】到李潭州祠堂去祭拜(指唐代名臣李泌,曾任潭州刺史)。
【其二】第二首诗。贾充:字公闾,北魏时期大臣,晋朝开国元勋贾渚之子,历任尚书令等职,封为平阳郡公。李泌:字长源,唐朝宰相,曾担任过潭州刺史,后因直言进谏遭贬谪,终老于湖南。本诗以贾充和李泌的事迹为题材。
谒李潭州祠作 其一
贾充当国时,他秉政公正无私。然而在晚年被小人陷害,被迫离开京城,远离朝廷。
这首诗通过描绘贾充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奸臣陷害忠良的愤慨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忠臣被排斥、奸臣得志的现象。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的七言律诗。诗人借古人之事迹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懑。全诗通过对贾充和李泌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奸臣陷害忠良的愤慨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忠臣被排斥、奸臣得志的现象。
首联“贾相当年秉国钧,贤臣远斥任谀臣。”意思是贾充当年执掌国家大事,而真正的贤臣却被远谪,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却得以重用。这里用“秉国钧”来形容贾充的权力地位,用“贤臣远斥”来讽刺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被排挤,用“任谀臣”来批评那些只会阿谀奉承、不务正业的人得到重用。这种对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奸臣迫害忠良的愤怒情绪。
颔联“岂知末路摅忠士,不是平原献谄人。”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痛心疾首。这里的“岂知”表示惊讶,“末路”指的是晚年,“摅忠士”指的是忠臣,“献谄人”指的是奸臣。诗人感慨地说,人们怎么能知道那些忠臣在末路之时仍能施展自己的忠诚,而不是那些只会献媚讨好、不思进取的人呢?这一联再次强调了对奸臣的痛恨。
颈联“吕氏诸郎甘纳士,李公一族竞捐身。”继续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即一些家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忠臣的生命。这里“吕氏诸郎”可能是指历史上的一些家族,“李公一族”则暗指李泌这个人物。诗人指出,有些家族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忠臣的生命,这种行为让人感到震惊和悲哀。
尾联“新祠翼翼湘江上,一读穹碑一怆神。”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于新祠堂的感慨和情感。这里的“新祠”指的是刚刚修建好的祠堂,“翼翼”形容祠堂建筑宏伟壮观,“怆神”则表达出作者对于忠臣被害、忠臣精神永垂不朽的深深哀思。
整首诗通过对贾充和李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奸臣陷害忠良的愤怒和悲悯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忠臣被排斥、奸臣得志的现象。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