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儒冠误,知君意颇真。
心能识故我,名已让他人。
谢傅登山屐,陶公漉酒巾。
只今吾愧汝,碌碌尚风尘。
【译文】
不被儒者的衣冠所误,我深知你意气非常真挚。
你的心能够识别出我的本真,而我的名声已让他人占据。
谢安登临高处时,陶渊明漉酒时用的巾巾。
如今我对你深感惭愧,依然在尘世中奔波劳累。
【注释】
原:同“愿”,一作“愿”。
鲁生:指鲁仲连(?—前259年)。
鲁仲连者,齐人也,游赵,遇郭开与魏王相善。开为赵令,与鲁连义,不与交。秦王闻其贤,使使请,鲁连不应。秦怒,伐赵,拔两城。赵肃侯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至燕,赵使者问:“秦是否再攻赵?”平原君曰:“未也。”使者曰:“楚方以天下之士公议将军可与伐赵,今赵方空国应之,故寡人恨焉,愿君必勿许。”楚使者曰:“夫赵当秦兵之所加也,犹可以威武抗之;今无故而空国委质于诸侯,诸侯其何罪!且赵之于秦固负强矣,张仪之相秦也,赵肃侯因以民为囊。秦之留邯郸,非为地故,所以利约从者也。今又以吾子之约而听于秦,则赵固负强矣,非唯已也,又并其兄弟矣!且秦得怀、焦,则魏不能独立,秦有河西、太原,则赵不能独安,是弃德而徼功也。原君之必勿许也!”鲁连笑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勇士也,吾子年少,血气方刚,乃欲辅上而禽诸候,此譬犹以肉投馁虎与羊,以骨投饿鼠,岂有类哉!吾不忍为之虏也已!闲者,吾闻烈诸侯说德之言,皆自谓愿奉盆炭于万里之外。今吾唯冀一见,不亦南面之礼大乎!天下苦秦久矣,寡人虽欲卑身折节而为藩臣,犹尚盗之也。将何以观之哉!今又闻先生之言,推此言以为曼辞,幸先生勿复言。”楚使者曰:“然则奈何?”鲁连曰:“始吾释孟津之剑,来兵于国都之郊,以求一胜;今吾生淫荒之国,无咫尺之地,而常恐诛,是以邪谋窃语,为之君臣,从事更历之耳,此俗人之所得为也。若夫去事君而离人间者,吾生之志也。今吾乃逃难而去,让身为臣,是贪生而不好死也。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燕代辽,混然无别乎!”楚使者曰:“敬奉教,愿请绝齐交而厚苏君之所以虞于秦者!”鲁连正色曰:“始吾闻汝言于宋东之密,立谈而死所而退,今复言云何!吾闻之曰:‘烈士为壮士之后,乃有壮士之风。’且吾尝见优孟之事孟尝君也,退而让人,即今之比于文君,于今为壮。若夫乘白水黄河往入禹之宫,乱流荡波,通于海外。吾请走大梁之市去。凡闻贵名者,固将先声而起。今乃不然,释担堕河,而求封侯之赏。是而忘信义,反以忠名;反以忠名,则疑乡党;反以忠名,则难及远矣。愿君熟虑之。”楚使既去,平原君不敢复言。于是鲁连遂去,终身不复见。
平原君惭,使人追还鲁连书。鲁连既至赵,因谢病不行。平原君不敢复有命焉。
【赏析】
这是一篇托物寄情的寓言诗。鲁连是战国时期著名辩士,因不满于燕太子丹的刺杀秦王行动,曾表示要像当年齐国孟尝君一样杀敌报国,后被秦王软禁在咸阳十年,他宁死不屈,最后被燕国派人杀死。鲁仲连的故事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战国策·齐策四》。
首联写鲁仲连不受儒家的束缚。“不受儒冠误”一句表明了他对儒家思想的不屑一顾;“知君意颇真”两句表明他的真诚之心。鲁仲连的为人处世原则就是: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不为世俗观念所惑。
颔联写鲁仲连识破赵国统治者的真实面目:赵国的统治者们贪图一时的安逸享乐,却不顾国家的安危存亡;他们一心只想把国家变成自己的安乐窝,却忘记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神圣责任。这几句诗句揭示了鲁仲连的识破之才和识破之后的愤怒之情。
颈联写鲁仲连的一番话使赵肃侯恍然大悟:赵国已经没有实力去与秦国抗争了,只有放弃抵抗,才能避免更大的灾难;而且赵国也不能指望其他诸侯国会替它着想。因此鲁仲连劝告赵肃侯不要继续抵抗秦国的进攻。
尾联写鲁仲连的一番话语让赵国君臣感到羞愧不安:他们不仅无法与秦国抗衡,甚至还要向秦国俯首称臣。这两句诗表达了鲁仲连对赵肃侯君臣们的讽刺之意。
这首诗通过描写鲁仲连的故事,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正直之士的期望。同时,诗中的比喻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