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登上泰山的经历,以及沿途的风光和感受。

诗句: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译文:

登泰山记

在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入大海;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入大海。南面的山谷都流入了汶水,北面的山谷都流入了济水。在它们南北分界的地方,是古代的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长城南边十五里处。

注释:

  • 泰山:中国古代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 汶水:黄河的支流,流经山东境内,注入渤海。
  • 济水:黄河的支流,流经山东境内,注入渤海。
  • 长城:古代边防墙,用于阻挡敌人的入侵。
  • 日观峰:位于泰山的最高点,是观赏日出的绝佳位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攀登泰山的过程,以及对沿途景色的细致观察。诗中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展现了泰山的自然风貌和历史底蕴。同时,诗中的“日观亭”更是成为了人们欣赏日出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壮丽的风景。此外,诗中的“古长城”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让人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