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银消尽夜筝闻。欲愁君。玉红垂处几多痕。试襕裙。
竹窗吹雨湘帘卷,正销魂。渌江双燕送残春。未归人。
诗句翻译为“烛光消逝,银烛已消尽,夜筝的声响在耳边回响。心中不禁愁绪万千,玉红垂处,几多痕迹显露无疑。试穿襕裙,仿佛是旧日风华。竹窗下,细雨飘洒,湘帘被吹得卷起,正让人心神不宁。渌江双燕飞去,似乎也在传递着残春的信息。然而人却还未归来。”
注释解析
- 烛银:指烛光中的银白色部分,通常用来形容蜡烛燃烧时发出的明亮而纯净的光芒。
- 消尽:完全消失或耗尽。
- 夜筝闻:夜晚,筝声传至耳边。
- 欲愁君: 形容心中充满忧愁,无法释怀。
- 玉红:红色,这里可能代指红色的衣物或饰品。
- 垂处:下垂之处,此处形容衣服等物因动作等原因下垂的样子。
- 几多:多少,用以表示不确定的数量。
- 痕:痕迹,此处指衣物上的折痕。
- 襕裙:古代士人的服装之一,通常由宽幅长布缝制而成,颜色和图案较为简约。
- 竹窗:竹子编成的窗户。
- 吹雨:雨点被风吹动的样子。
- 湘帘:一种用竹子制作的帘子,通常用于遮挡视线或者装饰房间。
- 卷起:被风吹得向上卷起。
- 销魂:形容非常伤感、痛苦或陶醉于某种境界中难以自拔。
- 渌江:清澈的江流。
- 双燕:成双的燕子。
- 未归人:没有回来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将烛光比作银烛,既表现了其光亮的特点,又增加了诗句的美感。此外,诗人还通过观察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竹窗吹雨湘帘卷”,通过描述风雨中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