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
随阳雁断天疑尽,背日峰高夏苦寒。
沧海不沉秦女石,浮云欲动楚臣冠。
《伊州》一曲先挥泪,况是亲经行路难。

《度岭见长城》是清代诗人丁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登越山岭时所见的长城景观,以及随之而来的情感体验。首联“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攀登过程中的自然景色和艰难感受。颔联“随阳雁断天疑尽,背日峰高夏苦寒”则进一步表达了在攀登过程中感受到的天气变化和环境艰辛。颈联“沧海不沉秦女石,浮云欲动楚臣冠”,以自然象征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深沉感慨。尾联“伊州一曲先挥泪,况是亲经行路难”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因历经坎坷而心生悲愤的情感。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一次对人生道路和历史沧桑的深刻反思,反映了诗人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1. 诗句释义
  • 岭坂风回树郁盘:形容山路崎岖曲折且树木茂密。
  • 长城如带雾中看:形容长城蜿蜒如带,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
  • 随阳雁断天疑尽:形容随着太阳的移动,天空中消失的阳光让人误以为天边已尽。
  • 背日峰高夏苦寒:描述太阳落山后山峰显得更高峻,夏日里仍感寒冷。
  • 沧海不沉秦女石:借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珠之一的海誓石来比喻坚固或永恒。
  • 浮云欲动楚臣冠:形容楚国大臣的冠帽上飘浮的云彩仿佛要触动其发丝,象征着动荡不安。
  • 伊州一曲先挥泪:提及《伊州》一曲,表达因经历种种困苦而先于他人流泪。
  • 况是亲经行路难:《伊州》一歌中的歌词被提及,强调了自己亲身经历的道路之艰难。
  1. 赏析
  • 意境深远:此诗通过描绘登越山岭时的壮丽景色与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 情感丰富:诗人在面对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抒发了自身的情感波动,从喜悦到悲伤,从宁静到动荡,情感层次丰富。
  • 艺术手法: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如将长城、山、水等自然元素赋予生命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主题鲜明:虽然表面上看似只是描述了自然景象,但其背后蕴含着人生的无常、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1. 情感分析
  •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时间及历史的思考。诗人通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传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 诗中的“随阳雁断天疑尽”和“背日峰高夏苦寒”等句子,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也反映了诗人面对困难时的心情变化,体现了人类在面对挑战时的坚韧和不易。
  • “沧海不沉秦女石”这一句表达了一种永恒的信念,即使经历了时间的变迁和世事的沧桑,某些事物仍然保持着它们的本质和价值。
  1. 历史背景
  • 此诗可能创作于丁澎的某个特定时期,当时他可能正处于某种生活或事业上的困境之中。
  • 诗中提到的“伊州”一词,可能是指某首歌曲的名称,也可能是指代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历史人物或地点。
  • 根据历史记载,丁澎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1. 文学价值
  •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作为清朝初期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社会背景。
  • 诗中的“伊州一曲先挥泪”等句子,不仅富有情感色彩,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音乐和诗歌形式的尊重和传承。
  1. 社会影响
  • 作为文学作品,《度岭见长城》在当时可能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但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被后人传颂和学习。
  • 该诗在清朝乃至后世的中国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了研究清朝初期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 诗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创作灵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