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阻山河迥不犹,天时人事理难求。
冰残四月花初放,霜落两成麦未秋。
鼓角声中喧梵呗,貔貅队里踏蛮讴。
村南更有雌龙窟,万斛淤泥溉瘠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初至阿墩子三首》。
气阻山河迥不犹,天时人事理难求。
冰残四月花初放,霜落两成麦未秋。
鼓角声中喧梵呗,貔貅队里踏蛮讴。
村南更有雌龙窟,万斛淤泥溉瘠畴。
注释:
- 气阻山河迥不犹:形容天地间充满了阻碍,无法逾越。
- 天时人事理难求:形容天地间的事情难以预料和掌控。
- 冰残四月花初放:形容四月份的冰雪已经融化,花朵开始绽放。
- 霜落两成麦未秋:形容五月底六月初的时候,霜降了两成,但小麦还没有成熟。
- 鼓角声中喧梵呗:形容在军队的鼓角声中,僧侣们正在高声诵经。
- 貔貅队里踏蛮讴:形容军队中的士兵正在用歌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
- 村南更有雌龙窟:形容村庄南方有一处古老的龙穴。
- 万斛淤泥溉瘠畴:形容大量的泥沙被用来灌溉贫瘠的土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阿墩子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场景。第一句“气阻山河迥不犹”,表达了天地间的阻碍无处不在。第二句“天时人事理难求”,则揭示了世间万物都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第三句“冰残四月花初放”,描述了春天的气息已经到来,万物复苏。第四句“霜落两成麦未秋”,则描绘了五月末六月初的季节变化,霜降了两成,但小麦尚未成熟。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当地人民生活的描写,包括佛教僧侣的诵经活动和士兵的歌舞等场面。最后一句“万斛淤泥溉瘠畴”,则展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来改善生活的决心和行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多彩的生活画卷,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