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诗肠最有情,非关得意自呼名。
喉端应律东风暖,林下栖踪夜气清。
丝竹因人嫌作态,文章似尔善和鸣。
人间不觉韶光老,园柳依稀递变声。
【诗句】
- 鼓吹诗肠最有情,非关得意自呼名。
- 喉端应律东风暖,林下栖踪夜气清。
- 丝竹因人嫌作态,文章似尔善和鸣。
- 人间不觉韶光老,园柳依稀递变声。
【译文】
- 鼓吹诗的情怀最为动人,不是因为得意而自豪地呼唤名字。
- 喉头应合乐律,感受着春风的温暖,林中的鸟儿栖息在夜晚的空气中,显得清新而宁静。
- 乐器因为人的演奏而感到厌烦,就像人们喜欢吹奏乐曲却不愿意去弹奏一样。文章写得像这样善于和谐共鸣,真是太好了。
- 人们没有意识到美好的时光正在流逝,而园中的柳树却依然保持着它那摇曳生姿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改变着它的音调。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之美与音乐之妙的深刻感悟。
首句“鼓吹诗肠最有情”,以“鼓吹”起兴,既点明题旨,又暗示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诗人将“鼓吹”比作自己的心肠,表达了他对音乐的深厚情感。这里的“鼓吹”不仅指古代的一种乐器组合,更象征着一种激昂、热烈的情感表达方式。诗人通过比喻,将音乐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展现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第二句“非关得意自呼名”,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音乐的喜爱。这里的“呼名”可以理解为呼唤、表达,也可以理解为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诗人并不追求外在的成就或名声,而是单纯地享受音乐带给他的快乐和满足。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也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第三句“喉端应律东风暖”,则转向了对自然界的描述。这里,“喉端”可以理解为乐器的发音部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心灵。“应律”意味着与某种规律或节奏相呼应,而“东风暖”则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温暖的气候条件。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表达了他内心的喜悦和愉悦之情。这种情感既源于音乐本身的美妙,也源于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第四句“林下栖踪夜气清”,则是对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描绘。诗人选择在林下休息,享受着夜晚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环境。这种情境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喜爱,也让人联想到他在音乐中的自由自在和心灵宁静。
第五句“丝竹因人嫌作态”,则揭示了诗人对于音乐的独到见解。这里的“丝竹”指的是古代乐器丝和竹制成的管弦乐器。诗人认为,这些乐器之所以会显得矫揉造作,是因为演奏者过于刻意追求技巧或表现力而失去了本来的音乐本质。这反映了诗人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音乐应该源于内心的感动和自然的表现。
第六句“文章似尔善和鸣”,则是对诗人写作风格的赞赏。这里的“文章”可以理解为诗歌或文学作品,而“善和鸣”则是指善于相互协调并共同发声。诗人认为,只有那些真正用心创作的艺术作品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并引发共鸣。这一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和高标准要求。
第七句“人间不觉韶光老,园柳依稀递变声”,则是对人生和时间的感慨。这里的“韶光”指的是美好的时光或青春年华,而“园柳依依”则形象地描绘了园中的柳树随风摇曳的景象。诗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对园中的柳树寄予了深深的眷恋和怀念之情。这一情感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留恋。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音乐、写作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之美和艺术之妙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