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天门口,手掠太白脚。
山下暝已深,山上日犹落。
何时辟空境,凭虚造楼阁。
俯视不见地,积气浩漠漠。
人语烟中流,头上孰骑鹤。
雾消瞰葱岭,青天插霜锷。
昆仑伏槛外,墨浪尽东跃。
兹游冠平生,论功策芒屩。

《登峨眉山》

独行天门口,手掠太白脚。

山下暝已深,山上日犹落。

何时辟空境,凭虚造楼阁。

俯视不见地,积气浩漠漠。

人语烟中流,头上孰骑鹤。

雾消瞰葱岭,青天插霜锷。

昆仑伏槛外,墨浪尽东跃。

兹游冠平生,论功策芒屩。

译文:
独自行走在天门山的山口,用手撩拨着太白金星的脚跟。
下山时天色已经暗了,但山上太阳依然高挂。
什么时候能开辟一片空灵的境界,凭借虚无建造高楼大厦?
俯视时看不见脚下的土地,天空中云气浩渺茫茫。
人间的声音在烟雾中流动,头顶上的谁骑着仙鹤?
雾气消散时俯瞰葱茏的山岭,青天像插着锋利的刀锋。
昆仑山屹立在门槛之外,墨色的波浪全部向东激荡。
这次游览是一生中最杰出的成就,论功劳应当把芒鞋磨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登上峨眉山时的感受和所见的景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峨眉山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独行天门口”,诗人以“独行”二字开篇,既表现了诗人孤独的身影,也暗示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接着,“手掠太白脚”一句,诗人巧妙地用“太白”指代月亮,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照在峨眉山上的情景,给人以静谧而神秘的感觉。

第二句“山下暝已深,山上日犹落”,通过对比山下的夜色与山上的夕阳,展现了峨眉山的独特魅力。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时间的概念,将“暝”和“日”这两个意象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峨眉山的壮丽景色和时间的流逝。

第三句“何时辟空境,凭虚造楼阁”,诗人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即何时才能实现心中所向往的空灵境界。这种疑问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困惑。

第四句“俯视不见地,积气浩漠漠”,诗人通过“不见地”这一表述,进一步强调了峨眉山的高耸入云之状。同时,“积气浩漠漠”则形象地描绘出峨眉山上空的云气浩渺无垠,给人一种神秘而深远的感觉。

第五句“人语烟中流,头上孰骑鹤”,诗人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峨眉山下的人们生活的状态。他们仿佛在烟雾中交谈,头上有神仙骑着仙鹤飞过,这样的画面充满了浪漫色彩,让人感受到了峨眉山下的宁静与和谐。

第六句“雾消瞰葱岭,青天插霜锷”,诗人通过“雾消”这个词语,巧妙地表达了峨眉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象。当云雾散去时,诗人可以清晰地俯瞰到远处的葱岭,那青翠欲滴的山峰如同一把锋利的刀锋直刺苍穹。这里的“插霜锷”形象地描绘了峨眉山的险峻之美,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第七句“昆仑伏槛外,墨浪尽东跃”,诗人以昆仑山为参照物,将其与峨眉山进行对比。昆仑山雄伟壮丽,而峨眉山则更为细腻婉转。在这里,诗人通过比较两者的特点,表达了对峨眉山独特的赞赏之情。而“墨浪尽东跃”则形象地描绘了墨色波浪向东奔腾的景象,给人一种动感十足的视觉冲击。

第八句“兹游冠平生,论功策芒屩”,诗人在这里总结了自己的游览经历。他认为自己这次游览是一生中最杰出的成就,因此要用笔墨来记录自己的功绩。这里的“策芒屩”意味着诗人要用笔来书写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峨眉山的喜爱之情。

最后一句“兹游冠平生,论功策芒屩”,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对这次游览的感慨和自豪之情。他认为这次游览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要用笔墨来记录自己的历程。这里的“策芒屩”意味着诗人要用笔来书写自己的故事,以此纪念这段难忘的经历。
整首诗通过对峨眉山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同时,诗中的用词也十分巧妙,如“太白”指代月亮、“昆仑”指代昆仑山等,都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