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入海万波鳞,谁识庐山面目真。
十上建言关大计,千秋谬解作词人。
琼楼玉宇终馀梦,芳草天涯忍送春。
锋隙三冬逋客泪,瓣香今又及兹辰。

宛社十一集祝坡公第九百一十生日

江流入海万波鳞,谁识庐山面目真。

十上建言关大计,千秋谬解作词人。

琼楼玉宇终馀梦,芳草天涯忍送春。

锋隙三冬逋客泪,瓣香今又及兹辰。

注释:

宛社:即东晋时期文人顾恺之等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的聚会之地,又称“兰亭” 。

集祝:聚集庆祝。

坡公:苏轼字子瞻,人称东坡先生。

第十:这里指的是寿序号。

第九百十一:寿序号。

江流入海万波鳞:长江入东海,水波层层叠叠,犹如鱼鳞一般。

谁识庐山面目真:谁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庐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境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其秀丽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但庐山的真实面目并非人人皆知。

十上建言关大计:多次向皇帝进献建议。建言关是指古代帝王接受臣下意见的一种方式。

千秋谬解作词人:千秋之后的错误解释。缪解,错解的意思。词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之一,指词曲作家。

琼楼玉宇终馀梦,芳草天涯忍送春:梦中的琼楼玉宇终究是一场虚幻,远方的芳草天涯也让人不忍离去。

锋隙三冬逋客泪:形容时间流逝之快,如同冰雪融化后的缝隙。三冬,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

瓣香今又及兹辰:指今天又到了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好友苏辙写的祝寿诗。首句“江流入海万波鳞”,描绘了长江浩渺无边、波澜壮阔的景象,暗喻了苏辙如江水般源远流长、才华横溢。次句“谁识庐山面目真”,表达了对苏辙才华难以被世人理解的感慨,同时也赞美了他深厚的学识和智慧。第三句“十上建言关大计”,赞扬了苏辙多次向皇帝进献建议的行为,表达了对他忠心耿耿、为国家着想的敬佩之情。第四句“千秋谬解作词人”,批评了一些人对苏辙诗词作品的误解,指出他的诗词才情卓越,不应被轻率地贬低或误读。第五句“琼楼玉宇终馀梦,芳草天涯忍送春”,比喻了时间的无情流逝,暗示了苏辙虽才华横溢,却难逃岁月的洗礼,无法阻止时光的流逝。第六句“锋隙三冬逋客泪”,以冰雪消融后的缝隙形容时间的短暂和宝贵,表达了对苏辙的深深怀念。最后一句“瓣香今又及兹辰”,再次强调了今天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再次祝贺苏辙的生日快乐,同时表达了对他美好未来的祝愿。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体现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又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