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思名将,当年拔帜回。
民新花县治,山旧竹王开。
望岁移星使,巡邮认劫灰。
一尊供法酒,真自贼中来。

【解析】

本诗为作者任广福桥驿卒期间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乱后思名将,当年拔帜回”是说在战乱之后,想到过去有名的将领们,他们当年曾挥舞旗帜回归家乡。这里“名将”指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出使东吴,借孙权之手杀掉了曹操,使蜀汉得以保全。所以此处用“名将”二字,既赞美诸葛亮,也暗示着作者自己的抱负。“拔帜回”即“还乡”。

“民新花县治,山旧竹王开”句,意思是说现在百姓安居乐业,而山里的竹王却已死去。“竹王”指当地的一个部落首领,因为曾经与诸葛亮有过节,所以被诸葛亮派人杀死。

“望岁移星使,巡邮认劫灰”两句,意思是说仰望天空中的星星,希望它们能够指引方向;而巡游四方的使者却能辨认烧焦后的残骸。“星使”指星象官,古代负责观测天象的人。“劫灰”指的是战火留下的灰烬。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诗人渴望太平生活,但实际上反映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一尊供法酒,真自贼中来”两句的意思是说,只有一壶供僧人饮用的法酒,真正是从敌人那里得来的。这里的“贼”是指入侵的敌人,而“法酒”则是指僧人用来祭祀的酒。这句话表面上是对敌人的诅咒,实际上是对战争的讽刺。

【答案】

广福桥

乱后思名将,当年拔帜回。

民新花县治,山旧竹王开。

望岁移星使,巡邮认劫灰。

一尊供法酒,真自贼中来。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广福桥驿卒期间。广福桥是古时连接蜀、吴的重要通道,也是三国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诗人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人民的苦难,但同时也看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因此,他写下了这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作。

第一首的前两句以“乱后”为引子,回忆了过去那些名将们的故事。他们在战乱时期英勇奋战,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如今战乱过后,这些名将们已经不在了。诗人不禁感慨万分:那些名将们曾经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去怀念和学习。

第二首的前两句则是以“民新”、“山旧”为引子,描绘了战后的荒凉景象。百姓安居乐业,而山中的竹王也已经死去。这两句诗看似平淡无奇,但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竹王是当地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战争中被诸葛亮杀死。而现在竹王已经死去,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同时,这也暗示着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三首的前两句以“星使”、“劫灰”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他仰望星空,希望它们能够指引方向;而巡游四方的使者却能辨认烧焦后的残骸。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诗人渴望太平生活,但实际上反映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同时,这也暗示着诗人对战争的讽刺和批评。

第四首的前两句以“一尊”、“贼中来”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他只能供应一壶供僧人饮用的法酒给敌人使用,而自己却是从敌人那里得来的。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对敌人的诅咒,但实际上是对战争的讽刺和批评。同时,这也暗示着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它也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