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越江陵,千里郊原荡。松滋一夜雨,洗出万青嶂。
成邱更严壑,接武变偃仰。初讶入谷底,忽觉出云上。
峰矗排云危,江流搣谷踢。峭堑行心怵,蹴舆人怆。
终朝苦泥滑,亭下复霖涨。局身儿成翁,散蹄马亡壮。
惨澹湿烟澄,隐见陆成张。候馆人皆疲,指呼神不旺。
一雨山行艰,半日物力创。况怀兵革交,终夜心悢悢。
【注释】:
发松滋,指作者在湖北汉阳一带的旅行。松滋,今湖北松滋县,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雨次宜都,指旅途经过宜都(在湖北西部)。宜都是荆州治所,是楚地的重要门户。雨次,雨中经过某地。宜都,今湖北省宜昌市。
汉阳越江陵,千里郊原荡。松滋一夜雨,洗出万青嶂。江陵,荆州治所。汉水横贯其间,古为交通要道,故称“江陵”。青嶂,青山。此句说松滋地区大雨过后,山清水秀,景色格外清新美丽。
成邱更严壑,接武变偃仰。初讶入谷底,忽觉出云上。成邱、严壑,指松滋附近的一些山丘和山谷。武,通“舞”,此处作动词用,意为舞动、倾斜。偃仰,指上下、前后等方向的倾斜。此句说松滋地区的山丘和山谷在雨中变化多姿,一会儿好像进入山谷,一会儿又仿佛升上云霄。初讶入谷底,忽觉出云上,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峰矗排云危,江流搣谷踢。峭堑行心怵,蹴舆人怆。峰矗排云危,形容山峰陡峭高耸入云天。搣谷踢,冲激着山涧水流。峭堑,险峻的山间小路。蹴舆,乘坐的小车。此句说山势险峻,小路上行人心中忐忑不安;小车颠簸着行进在山间,使人感到忧伤。
终朝苦泥滑,亭下复霖涨。局身儿成翁,散蹄马亡壮。终朝苦泥滑,一整天都在艰难行走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亭下复霖涨,雨水从亭子下面涌上来。局身儿成翁,指自己年老体弱。散蹄马亡壮,指骑马的人因年老体弱而失去雄姿英发之态。此句说整天都在艰难行走在泥泞道路上,而且雨也越来越大,亭子下面积水涨了起来,自己也因此变得衰老,失去了往日的豪气。
惨澹湿烟澄,隐见陆成张。候馆人皆疲,指驿站里的人都很疲倦了。惨澹,昏暗不明的样子。此句说天气阴沉,烟雾弥漫着整个大地。陆成张,指陆地上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候馆人皆疲,指驿馆里的人们都显得疲惫不堪。候馆,古代传递文书时设在驿舍的接待机构。此句说因为连日来阴雨连绵不断,使得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驿站里的人都显得很疲劳。
一雨山行艰,半日物力创。况怀兵革交,终夜心悢悢。一雨山行艰,意思是一场大雨使得山路更加崎岖难行。半日物力创,指由于连续不断的大雨,使得物资消耗得很厉害。况怀兵革交,意思是战争与洪水灾害同时发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终夜心悢悢,指整夜心情郁闷不安。此句说一场大雨使得山路更加崎岖难行,物资消耗得很厉害,再加上战争与洪水灾害同时发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使得人们整夜心情郁闷不安。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湖北汉阳一带的旅行途中所作。诗中描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作者的感受和体验。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首联“发松滋雨次宜都”,开篇点明了地点和时间,即作者在松滋地区经历了一场大雨之后到达宜都。这里的“宜都”是古地名,今湖北省宜昌市。
颔联“汉阳越江陵,千里郊原荡”,继续描绘了松滋地区周围的山川地貌。汉阳和江陵分别是古荆州治所和荆州治所,它们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较高且相对平坦。松滋地区则位于汉水的下游地带,地势较低且地形复杂多变。因此诗人在诗中通过对比两地的特点来突出松滋地区的独特之处。
颈联“成邱更严壑,接武变偃仰”,进一步描绘了松滋地区的山峦起伏和沟壑纵横的特点。成邱和严壑分别指的是松滋附近的两个山丘和山谷,它们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地形。诗人通过对这些地理特点的描述,让读者对松滋地区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尾联“终朝苦泥滑,亭下复霖涨”,则转向了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整首诗中多次提到了下雨这一主题,而在此处诗人却转而描写了雨后泥泞不堪的道路和积水泛滥的情况。这种转变既符合诗歌的抒情特点,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松滋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诗人通过对地理位置、地貌、山水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松滋地区的独特魅力和美丽景色。同时,诗人还通过对个人感受和体验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展示了松滋地区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因此,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