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喻吭背,齐曰天之脐。
泰山坡腹中,出母儿初啼。
长大作宗子,结蒂昆仑西。
后来祠东岳,庙额天齐题。
郯故比琅邪,兹祀神则栖。
何时崇碧霞,上玄生群黎。
又云古玄女,东救轩辕迷。
灾厄叩头乞,乞子抟沙泥。
此皆道士说,奔走痴耄倪。
几令岱宗公,旧次难攀跻。
燔柴则曰天,升中礼青圭。
感生灵威仰,震帝出摄提。
经纬甚分明,汉学人贰携。
他家反横八,陋语真无稽。
井谈不见天,谁为拨云翳。
偶来窥庙门,碑颓半节低。
扪碑不卒读,去去我马嘶。
【注释】
天下喻吭背,齐曰天之脐。 天下人喻为口(喻喙),齐国称其为肚脐(齐日“天之脐”)。
泰山坡腹中,出母儿初啼。 泰山位于山腰,是母亲(地)和儿子(天)的始生之地。
长大作宗子,结蒂昆仑西。 长大成人后成为宗室,结蒂在昆仑山的西边。
后来祠东岳,庙额天齐题。 后来在东岳庙祭祀,庙额上写着“天齐”。
郯故比琅邪,兹祀神则栖。 在琅琊县(今山东临沂市)祭祀,神灵在这里栖息。
何时崇碧霞,上玄生群黎。 什么时候尊崇碧霞元君,上玄(天帝)诞生了百姓。
又云古玄女,东救轩辕迷。 又说古代有玄女,东面救援被迷惑的黄帝。
灾厄叩头乞,乞子抟沙泥。 遇到灾难时叩头乞求,祈求神灵赐给孩子。
此皆道士说,奔走痴耄倪。 这些都是道士们的传说,人们奔走忙碌而痴迷。
几令岱宗公,旧次难攀跻。 这几乎让泰山成为最高的山峰,难以攀登。
燔柴则曰天,升中礼青圭。 焚烧柴祭,称为上天;登高祭祀,用玉圭(玉制的礼器)进行。
感生灵威仰,震帝出摄提。 感应神灵的威严,使帝王出世(即“立”)。
经纬甚分明,汉学人贰携。 经义十分明确,汉代学者争论不休。
他家反横八,陋语真无稽。 别人家却杂乱无章,那些浅薄的语言真是没有根据。
井谈不见天,谁为拨云翳。 在井下交谈,看不到天空,谁能把云雾扫开?
偶来窥庙门,碑颓半节低。 偶尔来观看庙门,看到石碑半截倒塌。
扪碑不卒读,去去我马嘶。 摸到石碑但未读完,离开时马匹嘶鸣不已。
【赏析】
本诗以《天齐庙》为题,描绘了天齐庙的雄伟气势与历史变迁,展现了人们对天齐庙的敬畏和崇拜之情。全诗通过对天齐庙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历史的敬畏和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1.首联:天下喻吭背,齐日天之脐。意思是说,天下人都像口(喻喙),齐国人称其为“天之脐”。这里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将天下人比作口,将齐人比作肚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齐国人对天的崇拜。
2.颔联:泰山坡腹中,出母儿初啼。泰山位于山腰,是母亲(地)和儿子(天)的始生之地。这一联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泰山比作母亲和儿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意义。
3.颈联:长大作宗子,结蒂昆仑西。长大后成为宗室,结蒂在昆仑山的西边。这一联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将宗室比作昆仑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宗室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4.尾联:郯故比琅邪,兹祀神则栖。何时崇碧霞,上玄生群黎。又云古玄女,东救轩辕迷。灾厄叩头乞,乞子抟沙泥。此皆道士说,奔走痴耄倪。几令岱宗公,旧次难攀跻。燔柴则曰天,升中礼青圭。感生灵威仰,震帝出摄提。经纬甚分明,汉学人贰携。他家反横八,陋语真无稽。井谈不见天,谁为拨云翳。偶来窥庙门,碑颓半节低。扪碑不卒读,去去我马嘶。整首诗通过对天齐庙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历史的敬畏和对祖先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