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枝摇漾飞轻絮,避居曾向山中住。
梅花绰约临波开,泛舟仍自山中回。
青山顾我忽无色,此来知与青山别。
彤云脉脉愁不开,化作漫空满山雪。
琪花飞冻老树梢,寒深已没前溪桥。
空林飒沓夜风紧,峰岚极目皆琼瑶。
匆匆短棹催行客,轻舟径出三山侧。
回看晓色射村墟,玉山犹倚寒空立。
雪夜自横山归
杨枝摇漾飞轻絮,避居曾向山中住。
梅花绰约临波开,泛舟仍自山中回。
青山顾我忽无色,此来知与青山别。
彤云脉脉愁不开,化作漫空满山雪。
琪花飞冻老树梢,寒深已没前溪桥。
空林飒沓夜风紧,峰岚极目皆琼瑶。
匆匆短棹催行客,轻舟径出三山侧。
回看晓色射村墟,玉山犹倚寒空立。
【注释】:
- 杨枝:柳条。杨枝摇漾:柳条随风飘扬的样子。
- 绰约:柔美的样子。
- 彤云:赤色云霞。
- 琪(qí)花:仙草名。
- 琪(qí)花飞冻:仙草在冰冻的树枝上结冰开花。
- 寒深:寒冷的程度。
- 三山:指庐山。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游庐山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将庐山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美感和诗意。
首联“杨枝摇漾飞轻絮,避居曾向山中住。”描绘了诗人在山间居住的情景。杨枝摇曳,飘散着轻盈的柳絮,这是山中独有的景致。诗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着隐居的生活,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这里的“避居”指的是远离喧嚣的城市,寻找一片宁静的世外桃源。
颔联“梅花绰约临波开,泛舟仍自山中回。”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泛舟赏梅的情景。梅花盛开在水边,如同绰约多姿的女子般美丽动人。泛舟在山间穿行,依然可以回到自己的住处。这里的“梅花绰约临波开”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和娇艳,而“泛舟仍自山中回”则展现了诗人在山中的自在和悠闲。
颈联“青山顾我忽无色,此来知与青山别。”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当诗人离开时,青山似乎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当他回来时,已经与青山有了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这里的“顾我”意味着诗人在面对自然时,会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此来知与青山别”则强调了诗人与青山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他对自然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尾联“彤云脉脉愁不开,化作漫空满山雪。”描绘了冬日的山景。彤云密布,如同一条条细长的丝线;它们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心中的愁绪。最终,这些彤云化作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覆盖了整个山峦。这里的“彤云脉脉愁不开”形容了彤云的形态和颜色,而“化作漫空满山雪”则描绘了雪后的壮丽景色。
尾联还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随着岁月的流转,曾经美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而此刻的他,又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山林中,与曾经的自己告别。这里的“彤云脉脉愁不开”既指彤云的愁绪,也指诗人内心的忧伤之情;而“化作漫空满山雪”则暗示了时光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对时光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