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树开精舍,门依曲水傍。
溪清石骨瘦,山静鸟声长。
佛日迎金镜,迷津渡石梁。
风尘不到处,此地足羲皇。

【诗句】

双树开精舍,门依曲水傍。

溪清石骨瘦,山静鸟声长。

佛日迎金镜,迷津渡石梁。

风尘不到处,此地足羲皇。

【译文】
柳泉寺的双树矗立在精舍前,寺院的门口紧靠着蜿蜒的水流旁。清澈的小溪流淌在石头之间显得十分清凉,周围的山峦静静地,鸟儿的鸣叫声悠扬绵长。寺庙里的阳光如同金色的镜子一样明亮温暖,我仿佛迷失在了这曲折的小路之上。这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真是像传说中的羲皇一样宁静祥和。

【注释】

  1. 双树:指寺庙前的两棵古树。
  2. 精舍:寺庙内修行、读书或居住的地方。
  3. 门依曲水傍:指寺庙的门旁边是一条弯曲的小河。
  4. 溪清石骨瘦:形容小溪水质清澈,石头因水流冲刷而变得细瘦。
  5. 山静鸟声长:描绘周围山林的宁静,鸟儿的叫声也显得悠长绵延。
  6. 佛日:指佛教的光辉,如金色的镜子般明亮。
  7. 迷津渡石梁:形容自己在这条曲折的小路行走时感到迷茫和困惑,像是渡过了一座石桥。
  8. 风尘不到处:意为此处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
  9. 羲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这里是借指理想中的隐居之地。

【赏析】
《过柳泉寺》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与心灵寄托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柳泉寺内外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世俗纷扰的追求。首句“双树开精舍,门依曲水傍”展现了寺庙的幽静环境,树木繁茂,门前流水潺潺,为下文的描写打下了基础。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山水和谐、鸟语花香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美好世界之中。

诗人还用“溪清石骨瘦,山静鸟声长”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宁静,暗示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佛日迎金镜,迷津渡石梁”则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神圣和清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最后一句“风尘不到处,此地足羲皇”则是对整个作品的升华,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无限向往和赞美。整首诗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