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七夕今年好,放眼能穷万里天。
白露自零官烛外,银河直下海云边。
拂竿不见珊瑚树,登俎真成玳瑁筵。
闻道弓衣有人织,兴酣写与布头笺。
【注释】
中山:指中山王慕容垂,曾被封为燕王。石来:指石崇,字季伦,西晋人,封隆城子,有“金谷二十四友”之誉。他与石崇同族,两人交游甚密。这首诗是写石崇在七夕节的宴会上作的赋,以表达他对时事的看法和态度。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节的诗。
开头两句:“他乡七夕今年好,放眼能穷万里天。”诗人遥想自己身处异乡,今岁七夕佳节,正好放怀饮酒,畅饮美酒,放眼远望,可以望尽万里天穹,不禁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第三句:“白露自零官烛外,银河直下海云边。”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白露已降,官家蜡烛的余烟已经飘散到室外;银河倒悬于天际,一直下垂到海云的边缘。这里,诗人用“自”、“直”等词语,写出了景物的明净、静穆、高远。
第四句:“拂竿不见珊瑚树,登俎真成玳瑁筵。”这句的意思是:只见到一根竹竿在风中摇曳,却见不到珊瑚树的影子;登临筵席,才看到真正的玳瑁筵。这里,诗人以物喻人,暗含讽谕。因为当时朝廷内外贪官污吏很多,所以诗人感叹“拂竿不见珊瑚树”。同时,也讽刺了那些权贵们奢侈浪费的生活,他们登上盛宴,却只有真正的玳瑁筵而没有珊瑚树的装饰。作者用意在于抨击那些只追求物质享受而无视国家和百姓疾苦的统治者。
第五句:“闻道弓衣有人织,兴酣写与布头笺。”这句的意思是:听说有人在织箭衣,兴高采烈地写在布头纸上。这里的“闻道”意思是“听说”,“写与布头笺”是指把文章写在了布帛上。诗人听到有人在织造箭衣,兴高采烈地写在布头纸上,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这首诗通过对节日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全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