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典午间,云公此卓锡。
寇至惊蒸黎,焚香化雉堞。
至今山中人,大半是所活。
又云前山隅,旧是猛虎穴。
道士张逍遥,以杖逐此物。
其人已羽化,其庐尚突兀。
晨起寻遗踪,排云踏山脊。
巨崖落寒风,飒飒荡精魄。
石笋垂丹梯,古洞立积铁。
冬气周四时,灵曜不得烈。
拂壁瞻画像,低徊难遽别。
暮经洪崖井,巉岩正飞雪。
只疑奔湍间,仙驭同出没。
溯流寻高源,嵯岈生荡激。
一石尤倔强,临水自挺拔。
虚声遍岩谷,此辈耻同列。
阐幽赖使君,锡名补其阙。
恨无磨崖力,排空立高碣。
钟鸣翠岩寺,倚杖尽蹩𧿁。
朅来丁西霞,岭上传丹诀。
仆夫急长生,贾勇待明发。
未见颜色好,已忘筋力劣。
跂足尽重茧,飙举争健鹘。
山果不知名,披荆竞相掇。
陟险凡几盘,所遘殊朴讷。
危坐无多言,亦足涤烦热。

【译文】

当年寇贼入侵,百姓惊恐,我虔诚地烧香祈祷,希望化解灾祸。如今山上的百姓,大多都是当年我的庇护之恩所救活的。又说前山隅处,以前是猛虎出没的地方,道士张逍遥用杖赶走了这只猛虎。现在那道士已经成仙,他的茅庐依然矗立在山中,像一座突兀的山峰。清晨起床寻找仙人留下的踪迹,我登上云梯,踏着山脊,巨崖上落着寒风,飒飒作响,好像在荡涤我的精神魂魄。石笋垂着丹梯,古洞立着积铁,冬气四时不散,但灵光不能显现。我拂拭壁上的画像,徘徊难舍,难以立刻离开。傍晚经过洪崖井,岩石陡峭飞雪纷扬,仿佛看见神仙的车驾同出来没。我溯流寻找高源,山崖陡峭水流激荡。有一块石头尤其倔强,它面对着水依然挺拔。山岩谷壑间传来阵阵虚声,这些石头都以此为耻,不愿与它们并列。我依靠使君的阐幽之力,补完了这块顽石的缺憾。可惜没有磨崖之力,只能让巨石屹立在高处作为标志。钟声在翠岩寺回响,我拄杖行走,疲惫不堪。忽然间天边的霞光照耀下来,岭上传来了长生不老之诀。仆人催促我赶快修炼,准备迎接明晨的到来。我没有看到他们的面容和脸色,只记得他们筋疲力尽的样子;他们争先恐后的竞相攀折树木,想要摘到最上面的果实。我攀登险峻的山径,经历了无数次的危险,遇见了许多朴实无华的人。他们在危坐中不说话,但足以洗涤我心中的烦热。

【赏析】

《西山纪游》是一首记叙性的七言绝句组诗。诗人以简洁的笔墨描绘了西山秀丽的自然景观,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向往神仙、渴望得到长生不老之术的思想感情,并以此表达自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追求。全诗风格清新淡雅,意境空灵清远。

第一首写西山的秀美景色。“伊昔典午间,云公此卓锡”一句交代了时间背景及地点。典午即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280年,这里指东晋。云公是佛教传说中的菩萨名,此处指释慧理(僧璨),他于南朝宋末入灭后被追认为菩萨,故称“云公”。卓锡指僧人受戒后将锡(用来盛装佛物)安置在寺庙中的行为,表示正式住下。这两句表明诗人是在东晋时期游历西山,并在西山的某座寺庙中受戒为僧。接下来描述了当时的环境状况:“寇至惊蒸黎,焚香化雉堞。”寇贼入侵时,百姓惊慌失措,诗人虔诚地烧香祈祷,希望能化解危机。这里的“蒸黎”指老百姓,而“雉堞”则是指古代城墙上的矮矮的垛口。

第二首继续描写西山的环境。“至今山中人,大半是所活。”意思是至今留在西山的百姓,大多是当年诗人所救助的。“又云前山隅,旧是猛虎穴”,说明在诗人之前就有人曾在此居住或修行,甚至传说这里曾是猛虎常出没的地方。接着诗人描绘了西山的美景:道士张逍遥用杖赶走了猛虎,其人已成仙,茅庐依旧矗立在山中;早晨起来寻找仙人遗留的踪迹;傍晚经过洪崖井时,岩石陡峭飞雪。

第三至第七首主要描写西山的人文景观。“其人已羽化”,指的是那个道士已经成为神仙;“其庐尚突兀”则形容这座道观依然矗立在山中,像是一座山峰一样。“晨起寻遗踪,排云踏山脊”,诗人早晨起来寻找道士的遗留痕迹,然后站在云端之上踏着山脊游览。“巨崖落寒风,飒飒荡精魄”,巨大的崖壁落下寒冷的秋风吹过,发出飒飒的声音,好像在清洗诗人的精神灵魂一样。“石笋垂丹梯”,描述的是悬崖上悬挂着红色的梯子,象征着道教的修行之路。

第八至第十首主要描写山中的动物。“冬气周四时,灵曜不得烈”,冬天的气息笼罩整个山林,使得一切显得更加寂静肃穆。“拂壁瞻画像,低徊难遽别”,诗人抚摸着墙壁上的画像,久久不愿离去。

第十一首写山中的野兽。“暮经洪崖井,巉岩正飞雪”,诗人晚上经过洪崖井的时候,岩石陡峭且有雪花飞扬。

第十二首写山果。“只疑奔湍间,仙驭同出没”,诗人怀疑那是从湍急的水流中冲出来的仙车,与神仙的马车一同出现和消失。

第十三首写溪流。“溯流寻高源,嵯岈生荡激”,诗人沿着溪流寻找源头,发现溪流的两岸峭壁耸立,激起了水波激荡。

第十四首写石头。“一石尤倔强,临水自挺拔”,其中一块石头尤其倔强,它面对流水依然挺立不倒。

第十五首写声音。“虚声遍岩谷,此辈耻同列”,整个山谷回荡着虚声,这些都是石头的叹息之声,它们都感到羞耻,不愿意和石头们站在一起。

第十六首写山石。“阐幽赖使君,锡名补其阙”,诗人依赖使君的功德来阐释深奥的道理,补全了山石的缺憾。

第十七首写瀑布。“恨无磨崖力,排空立高碣”,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磨平山崖,那么就只能让山石矗立在高空之上作为标志。

第十八首写钟声。“钟鸣翠岩寺,倚杖尽蹩𧿁”,当钟声响起时,诗人拄着拐杖走到翠岩寺去听钟声。

第十九首写行旅之人。“朅来丁西霞,岭上传丹诀”,有一天早上,行旅之人来到山岭上,传下了长生不老之术。

第二十首写行者的艰辛。“仆夫急长生,贾勇待明发”,仆人们急切地盼望早日修得长生不老之术,好能早日出发。

第二十一首写旅途所见的景物。“未见颜色好,已忘筋力劣”,尽管尚未见到主人翁的容貌和神态,但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疲惫和软弱。

第二十二首写行者的心情。“跂足尽重茧,飙举争健鹘”,由于长途跋涉而双脚长出了茧子,于是便有了激烈的竞争——奋力展翅飞翔。

第二十三首写行者的感悟。“山果不知名,披荆竞相掇”,因为不认识果子的名字,所以只能尽力地去采摘那些看似普通的果子。

第二十四里写行者的艰辛。“陟险凡几盘,所遘殊朴讷”,在登山的路上经过了多次危险,但所遇到的人都朴实无华。

第二十五首写行者的心境。“危坐无多言,亦足涤烦热”,虽然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坐着不说话,但这也足以消除心中的种种烦闷和炎热。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山的秀丽风光和奇岩怪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之心;同时,通过对行者经历的叙述,展现了他们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和追求长生不老的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