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师资屡自嗟,每同谈笑兴弥加。
怪来文阵扫吾辈,坐拥高文数百家。

【注释】

①稼堂外叔舅:杜甫在夔州时,曾于公元765年冬至次年春,作《八哀诗》献给其族叔杜位(字位公)。其中第三、四篇,即《故相国源明府夫人张氏碑》、《故司徒少公夫人郭氏墓志铭》。此诗应是杜甫为这两位夫人所作。位公,名位公,字明府;郭氏,名郭氏,姓不详。

②久别师资:指与师傅告别,离开师门多年。屡自嗟:多次自感惭愧。嗟,惭愧。

③每同谈笑:常在一起谈论和笑乐。

④怪来文阵扫吾辈:奇怪近来文学的队伍竟横扫我辈。扫吾辈,横扫我们这些人。文阵,指文人的阵容。

⑤坐拥高文数百家:坐着就拥有了众多优秀的文章。高文,指有才华的人的文章。

【赏析】

杜甫写此诗,是在奉呈给杜位和郭氏两位夫人的同时,对过去“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进行一次反思。

杜甫一生尊敬师长,十分重视从师学习。他早年受教于“二仲”和李白等名家。后来,又得到严武的器重,使他有机会向更多的学者虚心求教,如著名的“三吏”“三别”中,就有对当时学术界风气的批评。但杜甫毕竟是一位诗人,他的艺术成就,主要是靠自学取得的。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上,总是以“古之圣贤”、“古人”为楷模,经常以“夫子”自喻。这在杜甫许多作品中都有所反映。例如,他在《醉时歌》中提到“窃慕圣贤人”,在《饮中八仙歌》里说:“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而在这首诗中,他却用“怪来文阵扫吾辈”一句,表示出一种意外的感慨。

“文阵”一词本是军事术语,这里却用来比喻文人的阵容。意思是说,自己长期脱离了学术队伍,以致被“扫除”到一旁去了。这种“意外”之感,正说明杜甫对学术传统的看法,并非是盲目的崇古,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并不反对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但是认为应当以自己的实践为基础,而不能机械地模仿古人,否则就会成为古人的奴隶。所以当听到别人在“文阵”中横扫了自己时,他才感到“怪”来。而“扫吾辈”,则表明他对这种“横扫”现象的态度,是不满的。

诗的后半部分写到“坐拥高文数百家”。这是杜甫的自负。杜甫在《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一诗中,曾经提到过“高文百世夸”的名言。现在他又说“坐拥高文数百家”,这就更加显示了他的自信。然而,这也暴露出他的一种狂妄自大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言:“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杜甫的这种态度,正是由于他有深厚的学养才产生的。如果没有广泛的学识作为基础,他是不可能如此自负的。

此诗表达了杜甫对自己长期脱离学术队伍而产生的一种“意外”感受。他既没有因自己的“疏放”而自卑,也没有因自己的“自负”而骄傲,而表现出一种既谦虚又自信的可贵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