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方十载,天意肃严霜。
晋陵藉寇兵,古苏赍盗粮。
大吏如小儿,奔走何猖狂。
我民遭荼毒,奋起呼彼苍。
戈矛修同仇,畎亩而戎行。
孱弱心不齐,复无万夫望。
堤防一以溃,横流曰汤汤。
白骨多于草,存者走且僵。
孟秋及季月,乃得返草堂。
我身无完衣,我室无完墙。
黄卷多泥土,白屋皆慢藏。
何以为生理,默默心悲伤。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认真读诗,正确理解其意思。本题要求考生赏析“孟秋及季月,乃得返草堂。我身无完衣,我室无完墙。”这两句诗的意思和情感。
(1)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季月:指冬季的最后一个月份,即十月。
(2)“孟秋”和“季月”是季节名,这里代指时间。
(3)“乃得返草堂”意思是诗人终于又回到家乡。“草堂”,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所盖简陋草屋,后人因称他的居所。
(4)“身无完衣”意思是衣服都破了。“衣”指衣服,“完”指完好无损。
(5)“室无完墙”意思是房屋都被毁坏了。“室”指居室,“完”指完整无缺。
(6)“何以为生理?默默心悲伤。”意思是用什么方法来维持生存啊?默默地伤心悲痛不已。“生理”是谋生的办法或手段。“悲伤”是悲痛、忧伤的意思。
【答案】
译文:
咸丰十年的时候,上天的意气肃严,霜露降得早,天寒地冻。晋陵藉寇兵,古苏赍盗粮。大吏如小儿,奔走何猖狂!老百姓遭茶毒,奋起呼彼苍!戈矛修同仇,畎亩而戎行!孱弱心不齐,复无万夫望。堤防一以溃,横流曰汤汤!白骨多于草,存者走且僵!孟秋及季月,乃得返草堂。我身无完衣,我室无完墙。黄卷多泥土,白屋皆慢藏。何以为生理?默默心悲伤。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农民疾苦与抗争的诗作。诗人借记叙自己归乡途中所见之景物,抒发自己遭受战乱的艰难处境以及内心的悲愤之情。全诗感情真挚,风格沉郁苍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一句写时令和气候:“咸丰十年的时候”是说诗人离开成都后,经历了十四年的战争才回到故乡。“方十载”,说明诗人流亡在外的时间很长,中间有十几年的时间,诗人一直在外,没有回家。“天意肃严霜”,天气寒冷,大地霜雪覆盖,可见战乱之严重。“肃严”,严肃庄重的样子,用来形容当时战争的气氛非常浓重。“肃”在这里也指清静、平静,反衬出战争的动荡不安。
第二句写百姓遭受苦难,民不聊生:“晋陵藉寇兵”“古苏赍盗粮”,都是指战乱期间,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甚至有些连基本的粮食都无法保证,只能依靠官府提供的军粮生活。“寇兵”指的是外来入侵的军队,“盗粮”则是被侵略者抢掠的粮食。
第三句写官员们的表现:“大吏如小儿,奔走何猖狂?”诗人用“小儿”形容一些官员的态度,他们像小孩子一样,面对灾难表现得如此慌张,毫无应对之策,只顾着逃跑。“奔走”一词,表现了官员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惶恐不安和无所作为。
第四句是说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我民遭荼毒”,“荼毒”是极度的痛苦、磨难之意,诗人将百姓遭受的痛苦比作“荼毒”,可见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有多么深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之心。
第五句是说百姓开始反抗斗争了:“奋起呼彼苍”,意思是百姓开始勇敢地起来反抗侵略者了。“奋起”一词,表现了百姓在战乱中逐渐觉醒,开始积极寻求自救的方法。而“彼苍”(指天),则表现出百姓对侵略者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第六句是说百姓拿起武器,共同抵抗侵略者:“戈矛修同仇,畎亩而戎行。”“戈矛”是指兵器,“同仇”是指共同的敌人,“戎行”是指士兵行列。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百姓拿起武器,团结一致地抵抗侵略者,就像古代的士兵一样。
第七句是说百姓虽然英勇抵抗,但仍然无法改变战局:“孱弱心不齐,复无万夫望。”这里的“孱弱”是指身体虚弱、力量不足,“心不齐”则表示民心不统一,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尽管百姓英勇抗敌,但由于力量悬殊太大,最终仍然无法改变战局,也没有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希望。
最后一句是说战局越来越糟,百姓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堤防一以溃,横流曰汤汤。”这里的“堤防一以溃”是指堤防被冲毁,河水汹涌澎湃;“横流曰汤汤”则形容河水泛滥成灾的情况。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因为战乱不断,堤坝被冲毁,河水泛滥成灾,形势越来越糟糕,百姓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
第八句是说百姓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却依然无法摆脱困境:“白骨多于草”。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战乱使得许多无辜的生命丧生,尸骨遍地,以至于连草都压不过去。而活着的人们也只能四处奔波,寻找生存的方式。
最后一句是说诗人终于又回到家乡,但内心却感到无比悲凉和无助:“乃得返草堂。”“草堂”是作者当年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度过许多艰难岁月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此时的心情却如同失去了亲人一般,感到非常悲伤和无助。
整首诗通过对战乱中人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影响,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