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天风闻粥鼓。红笠青鞋,小伴枯禅住。万点愁来如密雨。和鸦飞满无人处。
六代离宫留寸础。玉砌雕阑,付与东流去。二水三山都易主。斜阳尚恋前朝树。
【注释】
翠微亭:在南京,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内。
万点愁来如密雨:指愁绪像密集的雨点一般。
二水三山都易主:指长江与秦淮河、钟山等处相继被占夺。
斜阳尚恋前朝树:夕阳还依恋前朝的宫树。
【赏析】
此词写登临古寺所见所感。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富有韵味。
起笔写登上了翠微亭,听到了寺院里传来粥饭的打更声。“闻粥鼓”二字,不仅写出了时间是深夜,而且突出了僧人清苦的生活。“红笠青鞋”,是说僧人们的打扮。他们头戴红头巾,脚穿青色的鞋子,穿着朴素。“小伴枯禅住”一句,说明僧人是孤独生活的。一个“伴”字,既表明僧人是孤独的,也表现了他们的虔诚和对佛理的追求。“万点愁来如密雨”,意思是说愁思像密密麻麻的雨点一样袭来。这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忧郁。
下片主要写寺内景物。作者先描写院内的景物:“六代离宫留寸础。玉砌雕阑,付与东流去。”“六代”,即南朝的宋、齐、梁、陈,这里指南京。“六代离宫”,指的是曾经作为六代帝王建都之地的南京。“留寸础”,是说这座离宫只留下一块砖石地基。“玉砌”句,用“玉砌”来形容台阶的华美;“雕阑”则形容栏干上的雕刻精美。“付与东流去”,意思是说这些华丽的建筑已经随着江水向东流去,只剩下一些遗迹了。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写史——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接着又描写院内的景象:“二水三山都易主”,“二水”,指的是秦淮河和长江;“三山”,指的是钟山、栖霞山和摄山。“易主”,意谓易手或易主。“都”字用得十分传神,它表明这里的一切都经历了许多变化。“斜阳还恋前朝树”,意思是太阳还在留恋着从前的宫殿树木。“斜阳”,是日落时的阳光,这里用夕阳来代替太阳。这句诗的意思是夕阳还依恋着从前的宫树。“前朝”指的是昔日繁华的朝代,这里借指金陵。“树”,指树木。
【评析】
这首词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罢官后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作者晚年闲散无为的心境和对往昔岁月的追忆。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地点、时令及人物。“绝顶”三句,写登临所见:听到寺院中粥饭的声音,知道是僧人正在打更,而那红头巾、青布鞋的僧侣们,却正坐在禅房中枯禅(即坐禅)。“万点愁来如密雨”,用拟人手法写自己的愁思像密密的秋雨一样纷至沓来,难以排遣。这几句虽未点出“愁”字,却从侧面烘托出了作者内心的抑郁和悲凉。
下片开头三句,写景:六代离宫已化为乌有,只有那玉砌雕栏仍在默默地承受岁月的流逝。其中“六代”三字,既指南京,又暗寓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玉砌”句写台阶,“雕阑”句写栏杆,都是极为华美的建筑物,如今只能随波逐流任其消逝。“付与东流去”五字,既写了景物的变化,同时也暗示着历史的发展。
“二水三山”四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二水”,指的是秦淮河和长江;“三山”,指的是钟山、栖霞山和摄山。这三座山都在今南京市附近,而长江则是贯通南北的大河。“都易主”三字,表明它们早已不是往日的样子,而是被历史的巨变无情地改变了。“斜阳”三句是全词最精彩之笔。夕阳西下,依然依恋着那些旧日的宫树,似乎在向后人诉说着往事的兴衰和变迁。其中“恋”字用得很妙,它把夕阳拟人化了,好像夕阳也有感情一样。“前朝”二字,既指昔日的繁华朝代,又暗寓作者所居之地的过去。
最后一句“斜阳尚恋前朝树”,是对全篇的点睛之笔。“尚恋”二字,不仅表明太阳还在依恋着前朝的树木,而且也表明作者对往事的眷恋之情并未完全消释,他仍然怀念着过去的时代和生活。
这首词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含蓄,情感真挚沉郁,是一首咏叹时光流逝、抒发身世之感的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