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诗虽存,诗义终支离。
论语首学而,其教先自治。
继之以为政,而后论所施。
孟子则不然,所重在救时。
知言与养气,姑弗遽及斯。
先载齐与梁,两君问答词。
其于本末间,似乎倒置之。
尼山与邹峄,同为万世师。
何敢妄拟议,愿为深长思。
这首诗的译文是:
读经典偶然得到两个篇章,诗虽然存在但诗义总是支离。
《论语》首学而,其教先自治。
继之以为政,而后论所施。
孟子则不然,所重在救时。
知言与养气,姑弗遽及斯。
先载齐与梁,两君问答词。
其于本末间,似乎倒置之。
尼山与邹峄,同为万世师。
何敢妄拟议,愿为深长思。
这首诗的注释是:
- 读经偶得选二:意思是说通过诵读经典偶然得到两个篇章。
- 诗虽存:意思是说诗歌虽然存在,但其意义却总是支离破碎。
- 首学而:意思是首先学习《论语》。
- 其教先自治:意思是说其教化首先要求自己修养。
- 继之以为政,而后论所施:意思是说接着治理国家,然后论述所实施的政策。
- 孟子则不然:意思是说孟子就不是这样。
- 所重在救时:意思是说孟子所重视的是挽救时局。
- 知言与养气,姑弗遽及斯:意思是说知道言辞和修养气节,姑且不急于达到这个境界。
- 齐:齐国,古代诸侯国之一。
- 梁:梁国,古国名。
- 问答词:指《论语·子路篇》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 本末间:指事物的根本和细节之间。
- 尼山:即孔子故乡曲阜的尼山,位于山东曲阜市东北,孔子去世后葬于此地。
- 邹: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邹国国君。
- 峄:指泰山下的一座小山,因孔子曾经在那里讲学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