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突起宛中央,应是徐陵搁笔场。
试问古来谁巨手,韩潮苏海阅沧桑。
【注释】
笔架山:在江苏丹阳,有一座山峰形若笔架。徐陵:南朝梁代文学家,与庾信、任防、王褒并称“徐庾体”。搁笔场:指文思泉涌之地。韩潮苏海:即韩愈、苏轼,宋代两位文学家。沧桑:经历世事变化。
【赏析】
《笔架山四首》,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当时诗人正任左拾遗,因上疏言事得罪被贬为长洲县尉(今江苏苏州),途经丹阳时所作。诗人借写笔架山,抒发自己对国运衰微的忧虑,以及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全诗语言质朴,风格沉郁。
前两句是说笔架山三峰突起,宛如中央之轴,应是徐陵搁笔场。笔架山在丹阳,山上有笔架峰,形如笔架,故名。这里说三峰挺拔耸立,恰似徐陵搁笔之地。徐陵,南梁文学家,曾任尚书令、中书监等职。他的文章辞藻华丽,风格绮靡,被称为“徐庾体”,后世称之为“宫体”。这里以徐陵代指当时的文坛风气。
后两句是说试问古来谁有如此大的手笔,韩潮苏海阅沧桑。韩潮、苏海都是指韩愈和苏轼。韩愈和苏轼二人都是宋代的大文豪。他们的文章博大精深,气势磅礴,堪称一代大家。诗人以“韩潮苏海”比喻这两位大文豪的作品,表达了对他们的高度赞扬。
这首诗通过写笔架山的奇景,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黑暗官场的不满之情。诗人以笔架山喻国政,以韩潮苏海喻文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这首诗语言平实而富有力量,通过对笔架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它既是一首山水诗,又是一篇政治评论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