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元虚作赋才,文章定可到蓬莱。
应知此后难提笔,故放文澜卷浪来。
【注释】
笔架山:指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唐初文学家王勃曾作《滕王阁序》而闻名遐迩。
元虚: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安。
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这里比喻文章的高妙境界。
提笔:动笔写作。
卷浪:波涛汹涌,喻文思如泉涌。
【赏析】
此诗首二句以问语入题,言元虚乃有文章之才,文章定可高致于蓬莱。次二句则转折跌宕,言元虚应知此后难以提笔,故放文澜卷浪而来。全诗一气呵成,意境高远,气势豪迈。
谁是元虚作赋才,文章定可到蓬莱。
应知此后难提笔,故放文澜卷浪来。
【注释】
笔架山:指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唐初文学家王勃曾作《滕王阁序》而闻名遐迩。
元虚: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安。
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这里比喻文章的高妙境界。
提笔:动笔写作。
卷浪:波涛汹涌,喻文思如泉涌。
【赏析】
此诗首二句以问语入题,言元虚乃有文章之才,文章定可高致于蓬莱。次二句则转折跌宕,言元虚应知此后难以提笔,故放文澜卷浪而来。全诗一气呵成,意境高远,气势豪迈。
【注释】 造化:自然现象和规律。无停息:没有停止,永恒不断。乘除:指年岁的增长和减少。改岁年:更替岁月。东风:春风。先入律:早春的风已吹动万物。星纪:星宿名,属二十八星宿之一。周天:环绕天一周。爆竹:放鞭炮。宣阳气:驱散阴寒,招来阳气。椒花:花椒花。启寿筵:开启寿宴。北堂:旧时指正室,这里指家中主妇所居之处。春正永:春天长久。槐荫:槐树遮荫。庭前:庭院里。 【赏析】 《元旦》是一首七言诗
梅澥先生赠送的柳条已经种在小园中,长得郁郁葱葱。枝条分布均匀,扶疏向门,分不出长短。春风已将柳枝的腰肢瘦削,眉间的愁苦也随风而去,消散了。柳长丝长,空余下缕缕的思念,不知向谁倾诉。 【注释】 梅澥:人名,此处泛指赠送者。柳:柳树。小园:庭院。分条:柳条分散。宁计尺:不计算尺码。扶干恰当门:柳树枝条向上生长,恰与门框相配。腰减春风力:形容柳枝的细弱。故国魂:旧时的祖国之情。长丝空缕缕:长长的柳丝
下面是诗句、翻译和注释的详细信息: - 诗句:吾师在何处,景仰属灵皋。 - 译文:我的老师在哪里?我景仰他就像敬仰神灵一样。 - 注释:灵皋:比喻高尚的地方或境界。 - 赏析:诗人通过询问自己的老师身处何方,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同时,“景仰属灵皋”这一表述,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学问、道德等方面的追求与向往。 - 诗句:品格兼金玉,文章间雅骚。 - 译文:品德高尚如同金玉一般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和赏析作品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丁丑举一子为亡弟盈出继”要求是“对下一句的诗句进行解释,并加上注释”,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最后按要求写出赏析。 诗中前两句“庭前荆树夥,荣落两暌违”,意思是庭院前的荆树繁茂,却因主人外出而枯萎凋零,这是比喻兄弟之间因故分离。后两句“既得亲枝共
昔读天台赋,知君实象贤。 金声堪继响,珠彩定惊筵。 吐凤休还笔,敲门不弃砖。 鸳针须自有,何事倩人传。 注释: - 昔读天台赋:指的是曾经读过《天台赋》,这是一篇描写神仙隐居之地的文学作品。 - 知君实象贤:通过阅读这篇赋文,你确实展现了像神仙一样的贤德。 - 金声堪继响:比喻你的才华如同金子一样珍贵,足以让人赞叹不已。 - 珠彩定惊筵:形容你的才华和品德,足以让整个宴会都为之震撼。 -
诗的逐句释义: 天地自空阔,风云无尽期。 注释: - 天地自空阔:表达了一种宏大、空旷无垠的景象。 - 风云无尽期:暗示了时间的无限和变幻。 春华冒寒发,野马相息吹。 注释: - 春华冒寒发:春天的花朵不畏严寒,努力绽放。 - 野马相息吹:比喻人或事物在某种环境下休息、恢复生机。 人事终成故,生机日出奇。 注释: - 人事终成故:人生的变迁最终会回归到起点。 - 生机日出奇
注释: 生徒已寥落,心事可胜叹。 知己复谁许,小才犹见难。 闲云思旧雨,秋气感幽兰。 翘首家山外,应多怨暑寒。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抒发诗人孤寂落寞之情为主题。 首联“生徒已寥落,心事可胜叹”是说学生已经凋零了,我的心里可真够难过的。这里诗人用“生徒”指代自己的学生,“生徒”凋零了,说明诗人的仕途也遭到了失败。 颔联“知己复谁许,小才犹见难”则是说朋友又在哪里呢
【注释】 南国:指南方地区。 佳士:贤能的人。 持筹无市气,展卷挹清芬:手里拿着筹算却没有任何市侩之气,翻开书卷却能领略到清香。 锦水浮归棹,吴江冷暮云:锦水(浙江一条河)上飘荡着归来的船只,吴(江苏)江上空弥漫着寒冷的暮云。 精神千古在,元鹤与同群:精神永远活在千古之中,就像仙鹤一样自由地生活在群体中。 【赏析】 此诗为题孙墨林小照之作,赞美了孙墨林的人品、才学和高洁的志向。全诗以“题”字领起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万寿寺” - 注释:万寿寺,通常指的是一个以供奉或纪念长寿、健康等吉祥意义为主题的佛教寺庙。 - 赏析:此句可能是对万寿寺的直接描述,表达了对该地宗教或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2. “兰若附京邑” - 注释:兰若,意为佛塔或僧舍;附,依附;京邑,指京城或首都,这里代指政治中心。 - 赏析:这句表达了万寿寺与京城紧密相关联,可能强调了其作为精神寄托和修行场所的地位。 3
三槐吟 昔闻王氏子,当户植三槐。 草木含灵气,儿孙列上台。 吾家先大父,手泽毓嘉材。 此后花黄候,长安孰往回。 注释: 1. 三槐吟:这首诗以赞美三槐树为主题,表达了对王氏家族的敬仰之情。 2. 昔闻王氏子:从前听说有个叫王氏的人家。 3. 当户植三槐:在家门口种了三棵槐树。 4. 草木含灵气:槐树生长的地方充满了灵气,象征着美好和吉祥。 5. 儿孙列上台:儿孙们站在台上,享受着阳光和微风
【注释】 笔架山:在今浙江绍兴。 杠:大棍。 重:指用双手举起。持:持着。 风帆:比喻笔势。朝朝:每日。过:经过。砚池:砚台中间的凹处,用来盛墨。 【赏析】 《笔架山四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中借咏笔架山,赞美了笔力遒劲的书法艺术和书法家的精湛技艺。 “大笔如杠只此支,谁将巨手一重持。”意思是:这根巨大的毛笔,只有一支,谁能用双手将它稳稳地举起来?“杠”是形容笔锋挺拔有力。“巨手”指右手执笔
【注释】 笔架山:在江苏丹阳,有一座山峰形若笔架。徐陵:南朝梁代文学家,与庾信、任防、王褒并称“徐庾体”。搁笔场:指文思泉涌之地。韩潮苏海:即韩愈、苏轼,宋代两位文学家。沧桑:经历世事变化。 【赏析】 《笔架山四首》,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当时诗人正任左拾遗,因上疏言事得罪被贬为长洲县尉(今江苏苏州),途经丹阳时所作。诗人借写笔架山,抒发自己对国运衰微的忧虑
【注释】 ①卓笔峰:即笔架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泠桥畔。 ②珊瑚架:用珊瑚做成的架子,比喻文笔优美如珊瑚般瑰丽。 ③屡溯游:多次游览。 【赏析】 《题卓笔峰》是一首咏笔架山风光的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笔架山的描写,赞美了其自然之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卓笔峰高不可求”,表达了诗人对笔架山的高度赞叹。笔架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而诗人却认为
《奉和洪玉亭送别元韵四首》是一首由作者金朝觐所作,表达对友人离别之情的诗作。以下是诗句、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1. 原诗: 津柳依依最可怜,葛衣宽褪又添绵。 与君判袂西风里,从此参商定几年。 2. 译文: 津河两岸柳树依依,显得格外凄凉。我换上宽松的葛衣,增添些温暖。 与你分别,在西风中各自离去,不知何时再能相见。 3. 注释: - 津柳依依:形容柳树随风摇摆的样子。 - 葛衣宽褪
诗句释义 1 频挑烛泪夜阑时:在夜晚将尽时,频繁地挑动蜡烛以减少油尽时的黑暗。 2. 咫尺天涯未忍离:虽然距离很近(咫尺),但还是不忍分离。 3. 我自不辞心曲乱:即使内心混乱,我也选择不去改变。 4. 伊人空复念温其:她只能徒然思念你,希望你能够回来。 译文 在即将结束的夜晚,我频频挑动蜡烛的火焰来减少黑暗,但即便如此,我们之间还是无法避免要分开。尽管我们彼此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