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朝闻警,平津夜戍营。
将军空健饭,壮士枉长缨。
烽火夷三省,流亡满四纮。
吾侪都爱国,揽辔志澄清。
【注释】
五集:指杜甫《三别》中《送韦评事之安西》、《送杨十二山人还江左》、《送李侍御》等五首,为杜甫送别友人之作。曹远老:指杜甫的朋友曹嘉。
清字:指《三别》中的“清”。
拟循旧例:指按杜甫的惯例,仿照《三别》作诗。
二十三首:指杜甫送别友人的作品共二十三首。
河朔:指河北、河南一带。河朔朝闻警,平津夜戍营:指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十五日爆发了安史之乱。诗人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写了《三别》诗,并把这首诗附在《三别》后面。
将军:指杜甫的从弟杜鸿渐。杜甫曾写诗给他说:“吾兄去国久,我亦举家衰。”
空健饭:指杜甫自己生活艰苦。
壮士枉长缨:指杜甫自己不能为国家出力,白白地浪费青春。
烽火夷三省:指安禄山叛军进犯潼关,攻破长安,攻陷洛阳,占领东都洛阳,致使唐朝的三个边境郡被叛军占据。
四纮:四方,即全国各地。
吾侪:指作者及作者的同辈。
揽辔:握住马缰绳,表示要控制局势。
志澄清:立志治理好国家。
【赏析】
此诗是杜甫为友人曹嘉而写的一组七律。诗人听到唐肃宗至德二年正月十五日发生了安史之乱的消息,便写了《三别》,并在其后附上《三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全诗八句,每句八字,共七律六首,分别题为《送韦评事之安西》《送杨十二山人还江左》《送李侍御》。
“河朔朝闻警,平津夜戍营。”首联点题,写听到安史之乱发生时的情况。唐肃宗至德二年正月十五日,安禄山发动叛乱,很快攻占长安,接着又攻占洛阳,整个河北、河南地区陷入了战乱之中。这时,杜甫正在长安,他在听到消息后,就立即作了这首诗,并把它附在后面。《三别》是杜甫在至德二年所作,所以这两句也可以说是杜甫当时的心情。
颔联“将军空健饭,壮士枉长缨”,描写了安史之乱发生后,将士们因战争需要而不得不吃粗劣的食物,被迫放弃武器,无法保卫国家的情形。颈联“烽火夷三省,流亡满四纮”,描绘了安史之乱给中原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诗人用“烽火”这个意象来象征战争的残酷,用“夷”这个动词来表达对敌人的蔑视,用“流亡”来揭示人民的苦难。尾联“吾侪都爱国,揽辔志澄清”,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一气呵成,意境宏大深远。它既是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又是对个人情怀的抒发,既有对国家的忧虑,又有对个人的担当。诗人通过这四联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的责任感,展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品质和深厚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