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澈菩提物外情,不须遗世学逃名。
乐天自有无穷趣,当代谁怜太瘦生。
眼看大千真苦恼,心通半偈即矜平。
此身未受贪嗔误,糊口何妨藉笔耕。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和韵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能澈菩提物外情,不须遗世学逃名。
  • 译文: 我能透彻理解佛教的”菩提”之情,并不需要离开尘世去逃避名利。
  • 注释: “菩提”在佛教中意为觉悟、智慧,”物外情”是指超脱于世俗情感之外的情感体验。”不须遗世”意即不需要离开世间,”学逃名”则指追求名利的学问。
  •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名利,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他认为只有真正领悟了菩提之情,才能够超脱世俗,不被名利所累。
  1. 乐天自有无穷趣,当代谁怜太瘦生。
  • 译文: 白居易(乐天)自有无尽的乐趣,当代又有谁能怜悯过于消瘦的我。
  • 注释: “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号,他以诗歌著称。”太瘦生”则可能指的是诗人本人的身体状况或形象。
  •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自嘲以及对于他人同情的渴望。他认为白居易有无尽的乐趣,但自己却因为体形消瘦而受到他人的怜悯,这使他感到苦恼。
  1. 眼看大千真苦恼,心通半偈即矜平。
  • 译文: 看着这个广阔的世界,真是让人感到烦恼;只要心中有悟性,即使看到半偈也能觉得平和。
  • 注释: “大千”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世界的广阔无垠,”半偈”则是佛教中的一句偈语。”心通”则是指内心的悟性或者理解力。
  •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生的烦恼的看法。他认为只要内心有悟性,就能超越外在的烦恼,感受到心灵的平和。
  1. 此身未受贪嗔误,糊口何妨藉笔耕。
  • 译文: 我的身体尚未受到贪婪和愤怒的伤害,吃饭穿衣又有什么关系,可以依靠写作为生。
  • 注释: “贪嗔误”是佛教中对贪婪和愤怒的负面评价,认为这些会导致身心的伤害。”藉笔耕”则是指依赖写作为生的职业。
  •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一种豁达和乐观。他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并未受到负面影响,而且通过写作可以维持生计,这种生活方式对他来说是可接受的。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现实困境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