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焉气蓬勃,继焉兴萧瑟。
蓦地起风波,音响遽沈寂。
物故与生存,咨嗟惜离别。
弹指四三年,作者人七八。
其时我社中,千钧系一发。
缅想道咸时,江上编钜集。
书成未百年,一再遭兵燹。
存亡系苞桑,商量付敧劂。
【注释】
- 始焉气蓬勃——开始时,大家兴致勃勃。
- 继焉兴萧瑟——后来,气氛变得萧瑟。
- 蓦地起风波——突然起了风波。
- 音响遽沈寂——声音和音调骤然消失。
- 物故与生存——指生者和死者,生死离别。
- 弹指四三年——转瞬间四年过去了。
- 作者人七八——作者已有七八十人。
- 其时我社中——那时我在诗社里。
- 缅想道咸时——怀念唐朝末年的时候。
- 江上编钜集——在江湖上编辑了许多书籍。
- 书成未百年——书稿已经写成了,但还没有一百年的时间。
- 一再遭兵燹(xiǎn)——多次遭到战乱。
- 存亡系苞桑——生死关系到国家安危。
- 商量付敧劂(qì jù)——商议决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赏析】
《消寒九集陶社诗人合庆八百岁公宴纪事十四首》是南宋诗人汪元量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写于宋末元初。全诗通过对作者的生平经历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动荡、国难当头的局面。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始焉气蓬勃,继焉兴萧瑟”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接着,“蓦地起风波,音响遽沈寂”则表现了战争的爆发和社会的动荡。第三句“物故与生存,咨嗟惜离别”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四句“弹指四三年,作者人七八”则反映了作者在战争中度过的艰苦岁月。第五句“其时我社中,千钧系一发”则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形势的担忧。
第六句“缅想道咸时,江上编钜集”则是对过去辉煌历史的回顾。第七句“书成未百年,一再遭兵燹”则指出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悲剧。最后两句“存亡系苞桑,商量付敧劂”则呼吁人们要珍惜和平,共谋发展。
整首诗通过描述作者的个人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动荡、国难当头的局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