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雪檐梅,新烟院柳,屠苏一盏生香。朝正仗杳,赐酺欢停,云际苑树空望。九陌喧阗,见尘摊宫制,采侣蛮妆。映掩棘驼旁。依然不负韶光。
尽过眼青春,满头白发,离乱身惯他乡。寥落金吾禁,酒旗戏鼓更逢场。羽换宫移,浑忘却、花飞絮忙。只东风、年年有约,扫愁仍发诗狂。
【注释】
1.安平乐慢:词牌名。
2.辛未元日:指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初一日。
3.和万俟词隐:与友人相唱和的诗词。
4.剩雪檐梅,新烟院柳:残枝上挂着白雪,庭院里柳树吐露出新绿。
5.屠苏一盏生香:饮屠苏酒时,酒中飘溢着香气。
6.朝正仗杳,赐酺欢停,云际苑树空望:朝廷大典结束以后,宫廷里的庆祝活动结束了,皇帝乘辇回宫。苑中树上空空的,没有人来观赏。
7.九陌喧阗:街道两旁的人声鼎沸。
8.尘摊宫制:指皇帝颁下诏令。
9.采侣蛮妆:指宫中嫔妃们打扮成少数民族的装束。
10.棘驼旁:指京城禁卫军站岗的地方。
11.金吾禁:指皇宫禁地。
12.羽换宫移:指皇帝更换仪仗队伍,改换了音乐。
13.花飞絮忙:指柳絮飞舞。
14.年年有约:每年春天都到郊外去游玩,赏春景。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南宋初年所作,写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正月初一。词人借新春佳节之机,抒发了对国运民生的担忧,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开头两句“剩雪檐梅,新烟院柳”,写新春时节,京城中梅花盛开,柳叶新生。“剩”字写出了梅花的繁盛;“新”字则写出了柳枝的新绿。这两句既写出了京城新春时节的景象,又为下文抒发作者的情感作了铺垫。
“朝正仗杳,赐酺欢停,云际苑树空望。”这几句描写了宫廷大典结束后,皇帝驾临离宫,宴饮作乐的情景。“朝正”指的是皇帝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赐酺”则是赐予臣民饮酒作乐;“云际苑”则是指离宫。这三句描绘了皇帝宴饮作乐的场景,但同时也暗示了朝廷中的混乱局面。
“九陌喧阗,见尘摊宫制,采侣蛮妆。”这几句进一步描绘了京城中热闹非凡的景象。“尘摊宫制”则是指皇帝颁布诏令;“采侣蛮妆”则是指宫中嫔妃们打扮成少数民族的装束。这几句既描绘了京城中人们的欢腾景象,又暗示了朝廷中的混乱局面。
“映掩棘驼旁,依然不负韶光。”这两句则是作者感慨时光荏苒,虽然经历了战乱,但人们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继续生活下去。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尽过眼青春,满头白发,离乱身惯他乡。”这几句则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尽过眼青春”则是指时间过得很快;“满头白发”则是指作者已经年老;“离乱身惯他乡”则是指作者经历了战乱,已经习惯了在外地生活。这几句既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感叹。
“寥落金吾禁,酒旗戏鼓更逢场。”这几句则是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寥落金吾禁”则是指朝廷上的权贵们失去了往日的威严;“酒旗戏鼓更逢场”则是指民间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对朝廷上的失望,也表达了他对民间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只东风、年年有约,扫愁仍发诗狂。”则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的表达。“年年有约”则是指每年春天都能到郊外去游玩;“扫愁仍发诗狂”则是指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国家的忧虑。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